论中国古代的谏诤观.docx

  1. 1、本文档共2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论中国古代的谏诤观

论中国古代的谏诤观张茂泽健全与完善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 化,有必要借鉴古代治国理政经验和教训,传承古代政治学说优秀内容。我国古 代政治学说集中讨论国家治理问题,谏诤是国家治理活动,是君主专制下自我监 督、自我纠错机制的核心,目的在帮助治国者听取、吸收不同意见,以合理有效 决策;谏诤观是对谏诤的认识和反思,乃古代政治学说的一部分。据载,黄帝设“明台”④,尧置“欲谏之鼓”④,舜立“诽谤之木”,夏禹“门 悬钟、鼓、铎、磐,而置鼗”@,作为听谏工具,后来谏诤发展成为古代治国理 政的重要活动。古人认为,谏诤“持善间恶”,“以善胶恶”,“告人之理”(《论衡·谴告》),促人醒悟,改过匡正,有助于国君等个人修身,尽到“君君”职责;谏 诤还“决郁塞”,通上下之情,有助于国君“假人之长,以补其短”(《吕氏春秋·用 众》),进行正确决策,巩固政权,获得治国“安主”(《管子·形势解》)良效。 开明君主都重视谏诤,广开言路,下诏求言,建言论机构,置登闻鼓,疏通言路, 选用谏官,奖赏切谏等,唐太宗李世民是代表。孟德斯鸠说:“在专制国家旱, 绝对没有诸如调节、限制、和解、平衡、商榷、进谏可言;完全没有对等或更好 的建议可以提出;人作为一个生物只能服从另一个生物的意志。在那里,人 的命运与牲畜别无二致,只有本能、服从与惩罚。”④但在我国历史上,谏诤和谏 诤观发展源远流长,对我国作为多民族统一大国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大积极作 用,是我国古代政治文化的独特内容,值得进行专门研究。历史上,《荀子·臣道》、《韩非子·说难》、《说苑·正谏》、《白虎通·谏诤》 等,是谏诤观的主要材料。今人黄鸣奋《说服君主:中国古代的讽谏传播》(文 化艺术出版社,2001)、柏树斌《谏议经典》(泰山出版社,2004)、孔繁敏《国 史镜鉴(谏诤篇)》(北京出版社,1993年版)和《论中国古代谏诤的几个问题》 (《北京大学学报》,1994年第5期)、刘泽华《先秦时代的谏议理论与君主专制①《管子·桓公问》。②《吕氏春秋·自知篇》。@《全上古三代文》卷一《鬻子》卷下《上禹政》。④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孙立坚等译,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第27页。416主义》(《南开学报》1982-1)、赵映诚《中国古代谏官制度研究》(《北京大学学 报》2000年第3期)、周桂钿《试论“君道”中的修身与听谏》(《福建论坛》2001 年第l期)、赵启迪《春秋战国时期的谏诤制度》(吉林大学2008届中国古代史· 先秦史硕士学位论文,导师吕文郁教授)等是笔者见到的主要研究成果。关于谏 诤观,刘泽华研究先秦谏诤观,概括出扬“和”弃“同”论、为社稷论、为道论、 疏导论、补短论、尊师听教说、拒谏易位说等内容,赵映诚提出,“谏官制度的 思想基础一是氏族民主制的古代圣贤思想,二是‘以多物,务和同’的和谐理论 观念”山,可供参考。谏,本为谋划、建言,使对方改变主意。它可指积极或消极建言,后者如《韩非子·内储说下》:“文王资费仲而游于纣之旁,令之谏纣而乱其心。”从字义 看,谏是“规劝君主、尊长、朋友,并使之改正错误的意思。”②随着国家统一, 中央集权成为制度,谏作为调节君臣关系活动的积极意义得到发展。《说文》:“谏, 证也。”刘宝楠:“证者,正其失也。”《广雅·释诂》:“谏,正也。”《广韵·谏韵》: “谏,直言以悟人也。”《白虎通》卷四《谏诤》:“谏者,间也,更也。是非相间 革,更其行也。”《新唐书·魏征传》:“臣以事有不可,故谏。”谏成为臣下规劝君 上,使其改过匡正的活动。诤,通争。《说文》:“诤,止也。”桂馥义证:“止当作正,诤、正声相近。《周礼·司谏》注云:‘谏犹正也,以道正人行。’’’诤是直言规劝,如诤臣、诤 友。与谏合为谏诤一词,尤指直言规劝。《广雅·释诂四》:“诤,谏也。”《苟子· 臣道》:“大臣父兄有能进言于君,用则可,不用则去,谓之谏;有能进于言,用 则可,不用则死,谓之争。 伊尹、箕子可谓谏矣,比干、子胥可谓争矣。《说苑·臣术》:“有能尽言于君,用则留之,不用则去之,谓之谏;用则可生, 不用则死,谓之诤。”诤是强谏,坚持规劝,甚者以死相谏。《左传》宣公二年:“晋灵公不君,宣子骤谏。”《论语·里仁》:“事父母几 谏”。《苟子·臣道》:“微谏而不倦”。骤谏是急速直言强谏,微谏指轻微婉转劝谏, 几谏乃找时机谏言。《战国策·齐策》“邹忌讽齐王纳谏”,有“面刺”、“书谏、 “谤议于市朝”三类。《大戴礼记》、《春秋公羊传》、《说苑·正谏》、《白虎通·谏 诤》、《孔子家语·辨政》、《唐六典》卷八《门下省·谏议大夫》、《册府元龟》卷五①赵映诚《中国古代谏官制度研究》,《北京火学学报》,2000年第3期。②王风阳《古辞辨》,第780页,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417二三《谏诤部》、

文档评论(0)

153****959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