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伦春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docxVIP

鄂伦春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docx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鄂伦春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

V01.35No.2=J===o===u====rn=:===a====l———o————f————T——,,i——b————e———t,——,.U....n。。—.i—。v。——。e。.。r.—s—it——y—————f——o————r————N—————a———ti————o————n——a—l——i—ti—e。..s....(——P—h~ilosophy第35卷第2期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3月and——S—oci—alS——ci—enc—es)——Mat.2014鄂伦春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邹莹(西藏民族学院民族研究院陕西成阳712082)摘要:鄂伦春族不仅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其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犹如史书一样卷帙浩繁。据第一 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鄂伦春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六项之多,足见国家对鄂伦春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本文在介绍鄂伦春族非遗保护与传承概况的基础上,总结其保护与传承所面临的问题,找寻对策措施。关键词:鄂伦春族;非遗;保护;传承中国分类号:K28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388(2014)02-0100—08鄂伦春族是一个有语言、而无文字的民族,很民间,“是中华民族身份的象征,是培育中华民族认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靠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下同感的宝贵资源,是促进民族团结、保持国家统一去,随着现代化的不断冲击,这种传统的传承方式的坚实基础,是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n102)。正遭受猛烈撞击,导致许多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2004年,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已经成为濒危文化遗产,面对鄂伦春族重要的非物通过关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质文化遗产,与之不断消亡的危机,其保护与传承公约》的决定,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三月份印发的工作力度显得尤为紧迫。《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务院十二月份颁发《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这几份文件,唤起了祖国同胞对于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同时也有利于加强中华民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通过口传心授,世代相族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的、无形的、活态流变的文化遗产,它是一个民族口传心授这一传承方式,决定了传承人在保护与传古老的记忆符号,体现着一个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地位,2008年,文化部内涵,展示了一个民族的大智大慧。中国的非物质发布《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文化遗产,渊源于五千年的中华文明,根植于民族定与管理暂行办法》,体现了国家和政府对非物质【收稿日期]2014-01-20 [作者简介】邹莹(1990_),女,吉林四平人,现为西藏民族学院民族研究院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一100—万方数据邹莹:鄂伦春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 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认识进一步深化。至今,非哥》、仪式歌《古落依仁》、新民歌《时代变了》等。谚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越来越在人们的心中根语是鄂伦春族流传于民间的简练的通俗易懂的话深蒂固。语,大多反映的是人们生活与斗争的经历,字字似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尊重与保护中华民族传统珠玑,句句皆学问。如“一条艾亚纳尼嘿,三匹好马 文化的优秀品质。子日:“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也不换”、“马怕腿短,人怕志短”、“青草只是一夏之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献不足故盛,苍松可是四季常青”等,都具有一定的警示教育也。足,则吾能徵之矣”。足见先人对中华文化的意义。鄂伦春族谜语深刻地体现了鄂伦春族的文重视,五千年中华文化,以其巨大的凝聚力及传承化,如“四个碗都扣着——马蹄”、“有一丛树,长的力而源远流长,绵延不曾绝。在现代化发展的今奇怪,根朝上枝朝下——马尾巴”、“三个人的背向天,无论是国家政府还是学术界,都对传统文化的着一团火——斜人柱的三面炕沿”,均与鄂伦春族保护与传承,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的狩猎文化息息相关。鄂伦春族民间口头文学在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同时,也正是由于现代文明的鄂伦春族社会中皆是历史悠久、流传广泛,在中国不断冲击,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困难文学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中华民族文 徒增,文化日新月异发展的代价却是珍贵的传统文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鄂伦春族民间口头 化正在逐渐消失。保护我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文学的解读,不仅可以了解本民族的历史发展、生 产,有必要对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况加以详产生活方式、社会面貌、宗教信仰以及风俗习惯等,细了解,总结其变化发展规律,分析其面临的问题,更能促进北方各民族的共同发展以及边疆文化的并最后找到其解决的方法途径。

文档评论(0)

153****959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