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杆卷和评语(已排版).doc

  1. 1、本文档共2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标杆卷和评语(已排版)

1号文 本文以“正确对待数据,方显智慧”为中心观点,符合题意。文章先从数据对于个人和国家的正面价值上做出了具体的分析,接着从辩证的角度提出了要清醒地对待数据,并在“如何正确对待”上有比较贴切的分析,显示出考生一定的辩证思维能力。但在具体论证过程中,前文主要着重于数据的客观价值,而在针对中心观点“正确对待,方显智慧”的分析上有些不足。评为一类文。 23+22+9=54 2号文 标题即文章观点,主旨鲜明,符合题意。文章由“焦点访谈”的宗旨“用事实说话”,进而引出“数据时代,用数据说话使社会归于踏实,真理显示力量。用数据说话,成为必不可少的条件”这一中心论点。然后由“为什么要用数据说话”“如何更好地用数据说话”,两个设问句统领论证的主体部分。论证过程中,从李四光到新近发生的雅安地震,再到微博平台、“房姐”“表哥”等腐败事件……论据丰富典型,时代感强,分析辩证。最后回应材料一美国的谚语,进一步提出科学客观的数据,对构建真切踏实的社会,减少虚假与欺骗的重要性。全文思路清晰,逻辑性强。如果对材料中“数据”的特征体现得更准确、清晰一些,文章会更有说服力。评为一类文。 22+22+8=52 3号文 本文观点辨证。既肯定数据的积极作用,也看出数据的迷惑性,提出中心“莫让数据蒙蔽了双眼”。③段先引用梁晓声的话提出“数据中国不等于身边的中国”这一极具现实意义的论断。④段先将中国与不丹对比论证“幸福不是由数据堆砌而成”,后批判当今中国学术界一味追求论文发表数量的浮躁功利之风。③④⑤段均能紧扣中心展开论证,美中不足是①②段对数据的积极作用着墨太多,也相对空泛,按其所拟题,这部分应略写。 21+21+8=50分 4号文 这是一篇论证型议论文。文章开篇从材料中有关数据运用的美国谚语着笔,接着罗列数据所“包围”、反映的社会万象,进而从数据运用的“挑战”角度切入数据时代中国急需解决的问题,思维严谨,中心突出。由于文章切入口小而清晰,文章内容写得具体充实。同时,文中对当下中国发展中过分追求数据、GDP盲目崇拜等问题的批判,既具时代精神,又有思想深度。 21+20+8=49 5号文 文章中心观点为数字世界腾飞,表述令人费解。围绕这一中心,作者选取了正反两个事例进行对比论证数据对于社会生活的作用。从而在第五段解决的办法:要正确运用数据。但结尾和前面的论证有所脱节。 20+19+6=45 6号文 该文章是一篇记叙文,记叙了生活中与数据有关的五件事,突出数据给我们生活带来的方便与挑战。文章中心明确,叙述完整,所选事情能较好的围绕中心。作文高分记叙文,文章情节平铺直叙,缺少变化。 21+19+7=47 7号文 本文能正确理解“数据”的含义,结合材料第一段“任何人都必须用数据来说话”得出“通过数据看本质”的观点;文章结构大体清晰,能从个人和国家两个层面分析。但对“数据”的理解还比较肤浅,对数据的本质揭示不够,如第二段把“数据”简单等同于“次数”、“分数”不够准确;个别事例游离于“数据”之外,如第三段“蛟龙号成功下潜深海、神州七号成功发射”只有事例未见“数据”;照应不周,如“数据的挑战”在前文找不到相应的内容。 19+17+6=42分 8号文 本文观点明确,结构严谨,正反论述还算有理有据。而且语言流畅,字迹娟秀,卷面整洁。不过其中有几处直接说结论,没有论证过程,稍显空洞。 开头运用一组排比句告诉我们:我们身处一个数据时代,数据让世界在我们面前绽放。然后明确提出观点——“身处这样一个数据时代,我们要正视数据,正确运用数据”。 紧接着从正反两面两个本论部分证明为什么“要正视数据,正确的运用数据”。 “身处数据时代,人们为数据而疯狂”,言其弊;“身处数据时代,人们因数据而受益匪浅”言其益。 论述其“弊”中肆意的“人肉搜索”继而“网络攻击”是丧失了对数据的应有理智,举例及说理新鲜而又有告诫意味。数据时代的信息战让人们陷入信息战的恐慌,没有体现数据的具体内容,有贴标签之嫌。论述其“益”中,数据使个人、社会生活、经济受益,可见其“益”,但是太空洞,同时论述政府“运用网络与公民进行交流”,不知数据为何物,而且把网络等同于数据,不够准确。 19+21+6=46分 9号文 本文主要通过雅安地震相关数据的变化分析“数据”的意义,文章字面上扣“数据”较好,但文中“数据”与分析及其结论之间缺乏逻辑关系。评为二类下。 17+17+6=40 10号文 本文属于议论文三类文。文章开头提出了“我们应当追求数据的创新”的观点,符合题意,但纵观全文,什么才是“数据的创新”并不明确。两个主体段落论证不够严密,第一个分论点所举的“钢筋混凝土的发明者”的例子与数据无关,第二个分论点虽写到了数据,但内容较空泛,也没把“什么是数据的创新”谈清楚,故内容判为三等上;结构完整,语言较通顺,表达判为二等下。 15+16+5=3

文档评论(0)

wyj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