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同情心和道德感就是将心比心
读书报告;书目:《道德情操论》、《国富论》
作者:亚当·斯密
译者:谢宗林/孙善春、李春长
出版:中央编译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
版次:2011年1月第1版/2011年3月第1版;主要构成;亚当·斯密(1723~1790)是经济学的主要创立者。1723年亚当斯密出生在苏格兰法夫郡(County Fife)的寇克卡迪(Kirkcaldy)。亚当·斯密的父亲也叫亚当·斯密,是律师、也是苏格兰的军法官和寇克卡迪的海关监督,在亚当斯密出生前几个月去世;母亲玛格丽特(Margaret)是法夫郡斯特拉森德利(Strathendry)大地主约翰·道格拉斯(John Douglas)的女儿,亚当斯密一生与母亲相依为命,终身未娶。;《道德情操论》
第一篇 论行为的合宜性
第二篇 论功劳与过失,即论奖赏与惩罚的对象
第三篇 论我们品评自己情感与行为的基础,并论义务感
第四篇 论效用对赞许感的影响
第五篇 论社会习惯与时尚对道德赞许与谴责等情感的影响
第六篇 论好品格
第七篇 论道德哲学体系;;
《国富论》
第1卷,共11章,主要内容是分析形成以及改善劳动力生产能力的原因,分析国民财富分配的原则;
第2卷,共5章,主要内容是讨论资本的性质、积累方式,分析对劳动力数量的需求取决于工作的性质;
第3卷,共4章,主要内容是介绍造成当时比较普遍的重视城市工商业,轻视农业的政策的原因;
第4卷,共9章,主要内容是列举和分析不同国家在不同阶段的各种经济理论;
第5卷,共3章,主要内容是分析国家收入的使用方式,是为全民还是只为少数人服务,如果为全民服务有多少种开支项目,各有什么优缺点;为什么当代政府都有赤字和国债,这些赤字和国债对真实财富的影响等。; 书中总结了近代初期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经验,批评吸收了当时的重要经济理论,对整个国民经济的运动过程做了系统的描述,为经济学确定了完整的框架,它的首次出版标志着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是现代政治经济学的起点。因此,《国富论》被誉为“第一部系统的伟大的经济学著作”、“经济学的百科全书”、“西方经济学圣经”,而亚当·斯密本人也赢得了“现代经济学之父”和“自由企业的守护神”的美誉。;
《国富论》讲的是建立在交换基础上的劳动分工,它是社会经济发展和财富增长的基本原因, 其机制条件是充分发挥市场自由竞争,避免因政府权力干涉所导致的扭曲,为市场经济的存在提供了合法性的证明;《道德情操论》讲的是,经济发展的目的是国家富强,以及由经济发展成果而带来的全民幸福感并指出能够使市场正常发挥资源配置作用的基本保障就是道德约束,即合宜的道德规范。; 《国富论》讲的是建立在交换基础上的劳动分工,它是社会经济发展和财富增长的基本原因, 其机制条件是充分发挥市场自由竞争,避免因政府权力干涉所导致的扭曲,为市场经济的存在提供了合法性的证明;《道德情操论》讲的是,经济发展的目的是国家富强,以及由经济发展成果而带来的全民幸福感并指出能够使市场正常发挥资源配置作用的基本保障就是道德约束,即合宜的道德规范。
《亚当·斯密传》的作者约翰·雷指出,《道德情操论》是“前所未有的道德理论 的最壮丽的大厦”。《道德情操论》是构筑精神家园的杰作,《国富论》是探索物质文明的巨著,二者乃不可割裂、竞相绽放、相映成辉的并蒂芙蓉。; 在十九世纪后期 , 德国历史学派代表人物之一的布伦塔诺,就提出了所谓的“ 亚当·斯密悖论”,认为《 道德情操论》 和《 国富论》对人性和道德说法矛盾,把斯密视为伦理学上的利他主义者和经济学上的利己主义者。
主要是因为《道德情操论》中把人的行为溯源于人性中同情的原则,却在《国富论》中把人的行为溯源于人性中自私的原则。这其中涉及到某种难以解释的逻辑上或见解上的断裂。于是,近一个半世纪以来,围绕这一“悖论”产生了无数文本。利己之心恰恰是需要被约束的。正因为人生存在诸多侧面,斯密才需要通过伦理学层面的研究写作《 道德情操论》来回答“应该提倡什么、约束什么、反对什么”。提倡“同情之心”,约束“利己之心”。书中写道:“正是更多地同情他人,更少地同情我们自己,约束我们的自私自利之心,激发我们的博爱仁慈之情,构成了人性的完善;也只有这样,才能在人类中产生得体与合宜即在其中的感情的和谐。” 需要约束的恰是“利己之心”。书中指出:“对自己幸福的关心要求我们具备谨慎的美德……约束我们不去损害他人的幸福。”而斯密最反对的,恰是出于利己之心去损害他人利益的行为。而即使只是利己而不损人,但却没有“同情之心”的人,也是斯密所无法认可的。他写道:“我们认为仁慈和慷慨的行为应该施予仁慈和慷慨的人。;《道德情操论》
正义与仁慈
正义与仁慈是个人对他人幸福的关心所要求具备的两种不同的美德。在P95-P99页中斯密这样写道:“正义不是我们自己可以随意自由决定是否遵守,而是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