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十年辛苦不寻常——南炳文先生谈《明史》点校本的修订
十年辛苦不寻常——南炳文先生谈《明史》点校本的修订
陈洁 李建武
江苏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廊坊师范学院明史与明代文献研究中心
X
关注成功!
加关注后您将方便地在 我的关注中得到本文献的被引频次变化的通知!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网易微博
摘????要:
“我没有星期天、没有中秋节、没有大年初一”, 当我们就《明史》点校本的修订采访廊坊师范学院、南开大学教授南炳文先生时, 他如是说。作为“二十四史”之一的《明史》是在清朝修完的, 新中国成立后, 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进行了第一次点校, 由于当时图书利用、交通、时间等条件的限制, 第一次点校《明史》留下了一些遗憾。在经济和信息都发达的21世纪, 重新修订《明史》的条件已经成熟。2007年, 在南炳文先生的带领下, 组成了一个强大团队, 开启了这一浩大的工程。经过10年的艰辛和努力, 中华书局点校本《明史》修订稿初步完成。在这一时间节点, 南先生畅谈了10年来这一工作的前前后后。
问:南先生您好, 非常感谢您拨冗接受访谈。近10年来, 您一直致力于点校本《明史》的修订工作, 这是一项十分浩大的工程。听闻近日您主持的修订已完成了初稿, 这是学术界的一件大事, 非常值得祝贺。请您谈谈这一学术活动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开展起来的?
答:点校本《明史》修订作为“二十四史”修订的一部分, 它的背景就是“二十四史”修订的背景。第一次点校是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 直到70年代中期完成, 前后十几年。那次修订是首创, 是在毛主席、周总理的关怀和倡导下进行的, 集中了全国关于“二十四史”研究的顶级专家。其中《明史》修订由明清史专家郑天挺先生主持完成。这一点校对反映中国几千年历史的“二十四史”在文字上作了校正, 加上了新式标点, 不仅使内容更加准确, 而且使现代人利用更加方便。所以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学术贡献, 这些前辈的辛劳值得我们后人尊重, 应永记不忘。但是限于当时的条件, 包括图书利用条件的限制、交通的限制以及时间的限制, 正文里一些错误并没有完全修正, 标点也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所以这套书出版之后, 对学术研究起重大推动作用的同时, 也渐渐呈现出进一步加以改进的必要。在完成修订以后大约50年, 也就是在21世纪初期, 从2005年开始, 学术界逐渐酝酿如何进行第二次修订的事宜, 以便于更好发挥“二十四史”的作用, 点校本《明史》的再次修订,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展起来的。2006年12月31日, “二十四史”修订办公室主任徐俊先生带领部分工作人员来到天津, 邀请我作为《明史》修订的主持人承担这一修订任务, 并组织学术团队, 尽快启动点校本《明史》的修订工作。
问:这次修订在您的主持下, 有一个庞大的学术团队, 请问这个学术团队是怎么组成的?
答:点校本《明史》在“二十四史”中是篇幅较多的一部, 除《宋史》外, 它篇幅最大, 约有510万字, 整理这样一部篇幅庞大的史书, 显然不是一两个人所能完成的。因此我受命主持这项工作后, 很快考虑成立一个怎样的队伍。经过思考和向同仁征求意见, 确立了组成团队的主要原则:1.参加者应在《明史》研究, 包括有关文献和史实的研究上, 是有一定修养的专家;2.参加者应具有从事这一工作的时间条件;3.参加者应是彼此志同道合, 对这项工作有积极性、有兴趣者;4.为了便于配合, 在邀请成员的时候, 应尽量注意集中于较少的单位;5.除去已学有所成的专家之外, 在选用参加者时, 为了培养人才, 要适当组织一些有初步修养, 而且对《明史》研究有兴趣的青年学者参加, 以发挥其精力旺盛、不怕繁琐艰苦、勇于钻研的特长, 并使其在工作中得到锻炼。
在上述原则的指导下, 当时确定了包括我本人在内共17人组成的修订队伍。其中有南开大学李小林、王薇、何孝荣、庞乃明、苏循波 (后期转入牡丹江师范学院) 、陈洁 (后期转入江苏师范大学) 以及我本人,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张兆裕, 西南大学张明富, 福建师范大学郭培贵, 武汉大学谢贵安, 鲁东大学张艳芳、陈长文, 河南大学展龙, 青岛市委党校张松梅等。此外, 南开大学林延清和宁波大学钱茂伟, 在初期进入了修订组, 不久两人因有其他工作, 不可分身, 未能继续参与, 林延清于退出前完成了《本纪》第8卷的修订初稿起草工作。修订组成员在修订初稿起草上的具体分工是:苏循波承担《本纪》22卷 (第8卷和19卷除外) ;张兆裕承担《天文志》3卷、《五行志》3卷和《历志》9卷;庞乃明承担《地理志》7卷;何孝荣承担《仪卫志》1卷、《舆服志》4卷;郭培贵承担《选举志》3卷、《职官志》5卷;张明富承担《食货志》6卷;李小林承担《河渠志》5卷 (第6卷除外) 、《艺文志》3卷 (第1卷除外) ;张松梅承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