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李清照词的意境.doc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浅析李清照词的意境

浅析李清照词的意境 摘要:在古代中国灿若繁星的作家群中,李清照是闪烁着奇光异彩的明星。她的词以女性独有的柔美、温顺表现出一番别具一格的神韵,她词作中栩栩如生的形象、独具匠心的语言、精巧和谐的形式、含蓄深刻的内容使得她的作品在宋代的文坛上放射出独特的光彩,特别是情景交融的意境,使其作品升华为一种隽永的艺术境界。 关键词:婉约 精巧 含蓄 情景交融 中图分类号: i206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1)11-0200-02 所谓意境,就是文学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意境既是诗歌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词、散文创作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南宋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词作情景交融,声请并茂,意境浑然一体,读后回味无穷,从中能够感受到美的境界和情调。她也因此备受历代词论家的仰慕和敬佩,被不少评论家推为婉约派的正宗。明代杨慎在《词品》中称:“宋人中填词,李易安亦称冠绝,当与秦七黄九争雄,不独雄于闺阁也”。清代著名诗人文学评论家王士禛就曾指出:“婉约以易安为宗,豪放惟幼安称首。”李清照词的内容由于受生活和时代的限制,所摄取的题材也都是前辈词人所吟熟嚼烂的离愁别绪,但是李清照善于运用融情入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从极微细处状物传情,从而在传统题材的土壤中开拓出闪烁着独特光彩的绿洲。她创造了独抒性情、空灵奇特的意境。其词作所达到的艺术高度,可谓空前绝后。下面就从四个方面谈谈清照词的意境。 1 栩栩如生的形象 文坛上传世之作,无不以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永葆其艺术生命力。惟其如此,才能获得持久的艺术生命力。清照词的抒情既抒词中之情,也抒自家之情:既在词外,又在词内。在李清照为数不多的存留下来的词作中,几乎每一首词作,都塑造了一个形象鲜明,个性独具,而又与作家本人生活经历、思想感情一致相融的抒情女主人公形象,实现了自我形象的塑造和超越。不论是活泼可爱的少女,还是失落寂寞的寡妇,都各有特色,别具匠心。 李清照前期词以空灵飞动的女性笔触写闺阁心情,塑造许多性格鲜明的妇女形象,为传统的抒情词吹进了清新的空气。 如《点绛唇》:“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人来,袜划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词的上片就给我们刻画了一个青春亮丽、天真纯洁的少女形象。瞧她在荡秋千时的情景:罗纱轻飘,像燕子一样在空中飞来飞去。其中“慵整”二字用得则恰当好处,把少女荡秋千后极度疲劳,双手麻木,懒得活动的神情尽情的展现在读者的面前。“露浓花瘦”这一美妙意象同“薄汗轻衣透”的少女形象两相打通。露浓似喻少女的轻汗,花瘦似喻少女的姿影,花和少女一而二,二而一。词的下片通过写少女荡完秋千,正累得不想动弹,突然翻起波澜,客人来了(应是异性少年)。这“薄汗轻衣透”的少女,未免感到自己这副“露浓花瘦”的样子有点失态,慌慌张张地穿着袜子含羞躲开,头上的金钗也无意中悄然滑落。然而这少女又不是一味地惊慌失措,而是极有情趣:“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料想这定是一位翩翩少年郎,少女怕见又想见,想见又不能大胆地见。“却把青梅嗅。”是一种有意无意掩饰自己的娇羞和心事的绝妙情态。几个动作层次分明,曲折多变,把一个少女的惊诧、惶遽、含羞、好奇以爱恋的心理活动描绘出来,栩栩如生。寥寥四十一个字刻画了一个天真纯洁、感情丰富却又带几分矜持的少女形象,美感一览无余。 她后期的词虽然主要抒写个人不幸,但这些已深深地打上了鲜明的时代印记。在时代变乱中,满怀离愁别恨的思妇形象“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凤凰台上忆吹萧》),“人何处,连天芳草,望断归来路”。更是“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凤凰台上忆吹萧》),“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孤雁儿》)。我们仿佛看到她们的生活,窥见到她们的灵魂。例如:“小院闲窗春色深,重帘未卷影沉沉,倚楼无语理瑶琴。远岫出云催薄暮,细风吹雨弄轻阴,梨花欲谢恐难禁”(《浣溪沙》)。表面看来,这首词句句是写景,有庭院、重帘、薄云山、梨花等自然风暴,“倚楼无语理瑶琴”句细微地透露了妇人默默无言,又脉脉欲语摆弄瑶琴的心理情态。无语理琴的闺人形象,是整个画面的点睛之笔。她把缕缕淡淡的愁情带入了画面,形成了全词的氛围,使每一景、每一物在“无语”之中都笼罩着一层愁雾,这就使画面升华到一种情景交融的意境之中。我们未闻其声,如见其人,仿佛看到一个栩栩如生的妇女形象从李清照的作品中向我们走来。几分同情,几分哀怜、几分喜爱。 李清照更重视对作品整体形象塑造,一人一物,一景一色,互相衬托,皆成意境。如:“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不仅仅是自然景象的象征,也象征南渡后国土

文档评论(0)

pangzilv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