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32卷第2期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Vo1.32 No.2
2014年3月 JOURNALOFGUIZHOUUNIVERSITY(SocialSciences) Mat.2014
死 生 幽 明 与 存 在 感 通
清明祭祀仪式的文化哲学内涵解读
张新 民
(贵州大学 中国文化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摘 要:清明藕合了上 已、寒食两个习俗节日的内容,从而同时兼有时令与节日两重解读意义。故不但历代题咏
篇什积累甚多,而且民俗活动也名 目繁杂,成为大、小传统均共同关注的节 日,体现 了华夏 民族慎终追远的集体
文化心理意识。其中特别值得注意者,则为隐藏在其 中的生死智慧和人间情怀 ,要在透过祭祀仪式沟通生死两
界,促使幽明两界皆处于相通相安的和谐化秩序状态之 中,从而更好地协调世俗人伦关系,建构家族血缘情感及
其社会 日常生活。
关键词:清明节;祭祀仪式;生死一体;幽明互应;存在感通
中图分类号:G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099(2014)02—0001—09
LifeandDeathVsPresenceandRapport:ConnotativeInterpretation
ofCulturalPhilosophyinQingmingFestivalRitual
ZHA G Xin—min
(AcademyofChineseCulture,GuhouUniversity,GuiyangGuhou550025,China)
Abstract:QingminFestivalcouplesthetwocontentsofShangsiandHanshifestivals,embodyinginitthe
significanceofinterpretingSeasonsandfestivals,becauseofwhich therehaveaccumulatedmanyeulogies,re-
flectingtheChinesecollectiveculturalpsychologyofpayingrespecttoourancestors.Amongthem,themostwor—
thyofpayingattentiontoisthelifeanddeathwisdom andhumanfeelings,indicatingthatthepassagefrom lifeto
deathisrealizedthroughsacrificingceremoniestocreateaharmoniousstatesforboththeworldofthelivingand
thatofthedead,SOastobettercoordinatethesecularhumanrelationsandconstructbetterfeelingoffamilyblood
andsocialdailylife.
Keywords:QingminFestival;sacrificingritual;lifeanddeadintegration;darkandlightresponse;pres—
encerapport
传统中国通过形式多样的习俗仪式活动,建立 思维的魅力特征。其中清明祭祀便满含着大量的
了一个人人均可参与其中的意义世界,不仅集中反 历史记忆内容,深藏着无数的生死幽明话题,体现
映了民族文化的个性气质,而且也共同展示了东方 了慎终追远的文化集体意识,展示了寻根问祖的民
收稿 日期 :2013—12—16
作者简介:张新民(1950一),男,贵州贵阳人,教授,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常务理事,贵州省儒学研究会会
长。研究方向:中国思想文化史、历史文献学和 区域史。
省州火学学报.社会科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EXC9000励磁系统简介.ppt VIP
- 状语从句时间状语从句.pptx VIP
- 2024山东城市建设职业学院招聘笔试真题及参考答案详解.docx VIP
- 13685光与色彩自考课程.docx VIP
- 2024年山东城市建设职业学院招聘笔试真题附答案详解.docx VIP
- 重症自身免疫性脑炎监测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4版).pptx
- 2024山东城市建设职业学院招聘笔试真题附答案详解.docx VIP
- 商用车推力杆多自由度动态载荷耐久试验方法201106.pdf VIP
- “体文旅”融合发展:概念重构、内涵解析与演进历程.docx VIP
- 《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准则》试题及标准答案.doc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