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论教程(第二版) 李壮鹰 李春青 第一章.pptVIP

中国古代文论教程(第二版) 李壮鹰 李春青 第一章.ppt

  1. 1、本文档共6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庄子也肯定了可以言论的范围——“物之粗”,甚至认为言在很大程度也能达意,只不过提醒听者或说者得“意”时要忘“言” 。 庄子的言不尽意论、得意忘言说在魏晋以后经过王弼在《周易略例·明象》中对言、象、意三者关系的进一步阐述而被引入文学理论,它对中国古代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为中国古代注重“意在言外”的写作传统及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孔子:礼乐 孟子:存心养性 心:“求放心”,圣人“不思而得” 性:性善论,“四端” 二、孟子的主要文论观点 (一)知人论世 、“尚友” 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事也。是尚友也。 ——《孟子·万章下》 二、孟子的主要文论观点 “知人论世”的实质: 不仅仅是一种解诗的方式,而是向古人学习美好品德的方式。 “对话解释学”: 解释行为的根本目的不是要知道解释对象是怎样的(即对之作出某种判断或命名并以此来占有对象),而是要在其中寻求可以被自己认同的意义。 所谓“体认”,即理解加认同。 二、孟子的主要文论观点 (二)以意逆志 咸丘蒙曰:“《诗》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而舜既为天子矣,敢问瞽叟之非臣,如何?” 曰:“是诗也,非是之谓也;劳于王事而不得养父母也。曰:‘此莫非王事。我独贤劳也。’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孟子·万章上) 二、孟子的主要文论观点 “以意逆志”:用自己的见解去揣测诗人的意旨 “以意逆志”说的实质: 不是解释的绝对客观性,而是对话的有效性:说诗者与诗人之间达成在“意”或“志”的层面上的沟通,而不被交流的媒介——文辞所阻隔。 只有这样才符合“尚友”之义:平等对话。 二、孟子的主要文论观点 (三)知言养气 敢问夫子恶乎长,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 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词知其所穷。——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 二、孟子的主要文论观点 “知言”是指对别人言辞的一种判断力。 “养气”是“知言”的前提条件。 “养气”培育起一个不同于自然“自我”的道德自我。 言辞可以在道德自我的价值评价系统中得到检验。 孟子在试图为社会立法的同时更偏重于为人的心灵立法,即建构人格境界以及实现之途。 第四节 荀子的文论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於蓝,而青於蓝;冰、水为之,而寒於水。 ——《荀子·劝学》 荀子(前313-前238 ) 一、荀子言说立场的时代特征 荀子学说的主旨: 对儒学进行反思,将儒学建构成一种既有超越的乌托邦精神又具有现实有效性的社会意识形态。 荀子的言说立场: 其政治学说是基于社会的需要而不是美好的理想提出的,较之思孟之学具有明显的可操作性。 一、荀子言说立场的时代特征 荀子言说立场形成的原因: 文化语境: 诸子之学走向综合交融的必然趋势 历史语境: 渐进统一的社会呼唤统一的意识形态 一、荀子言说立场的时代特征 在儒学的范围内与思孟之学相反: 第一,“性恶”说代替“性善”说——改变价值系统建构的逻辑前提。 第二,“学”取代“思”——在修身的方式上采取不同路向。 第三,“礼”“法”并重代替“仁政”——在重建社会秩序之方式上的不同选择。 二、荀子的主要文论观点 (一)对诗所言之“志”的新阐释。 孟子:以意逆志 荀子:将诗理解为圣人之志的表达 诗歌阐释学的基本原则: 说诗的结果一定要归结为圣人的意旨。 意义:导向汉儒说诗与儒家诗学观念的最终完成。 二、荀子的主要文论观点 (二)诗与“性”、“伪”的关系问题: 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乐则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而人之道,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是矣。故人不能无乐,乐则不能无形,形而不为道,则不能无乱。先王恶其乱也,故制《雅》、《颂》之声以道之,使其声足以乐而不流,使其文足以辨而不,使其曲直、繁省、廉肉、节奏足以感动人之善心,使夫邪污之气无由得接焉。 ——荀子·乐论 二、荀子的主要文论观点 (二)诗与“性”、“伪”的关系问题: 1.含义 “性”:人生而有之的东西

文档评论(0)

1243595614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文档有任何问题,请私信留言,会第一时间解决。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3023136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