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细胞的能量转换.ppt

  1. 1、本文档共7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六章:细胞的能量转换

细胞的能量转换 ──线粒体和叶绿体;;一.线粒体与氧化磷酸化;A.线粒体的形态与结构;线粒体形态的多样性;A.线粒体的形态与结构;线粒体的结构;A. 线粒体的形态结构;线粒体的化学组成;线粒体主要酶的分布 ; 部位;C.线粒体各部分的功能;葡萄糖;氧化磷酸化的分子基础;a.氧化磷酸化的分子基础: 电子传递链;b. 磷酸化的分子基础: ATP 合酶;ATP 合酶结构;;F1 具有 ATP 酶活性; F1和F0通过 “转子”和 “定子”将两部分连接起来,在合成或水解ATP的过程中,“转子”在通过F0的H+流推动下旋转。;ATP 合成酶是一种可逆性复合酶;催化NADH的2个电子传递至辅酶Q 将4个质子由线粒体基质转移至膜间隙。 ;催化电子从CoQ传给细胞色素c 每转移一对电子,在基质侧消耗2个质子,同时转移2个质子至膜间隙. ;催化电子从细胞色素c传给氧 每转移一对电子,在基质侧消耗2个质子,同时转移2个质子至膜间隙;;c. Mithchell’s化学渗透假说(1961);c. Mithchell’s化学渗透假说(1961);支持构象偶联假说的实验;;两条呼吸链产生的能量;二. 叶绿体和光和磷酸化;A.叶绿体(Chloroplast)的形态结构 B.叶绿体的主要功能—光合作用(photosynthesis) ;;A.叶绿体的结构;?叶绿体??;;;;B.叶绿体的主要功能—光合作用 ;原初反应 电子传递和光合磷酸化 碳同化;叶绿体的主要功能—光合作用;光合色素和电子传递链组分 ;天线色素分子;3.光系统Ⅱ(PSⅡ) 吸收高峰为波长680nm处,又称P680。位于基粒与基质非接触区域的类囊体膜上。包括一个集光复合体(light-hawesting comnplex Ⅱ,LHC Ⅱ)、一个反应中心和一个含锰原子的放氧的复合体(oxygen evolving complex)。D1和D2为两条核心肽链,结合中心色素P680、去镁叶绿素(pheophytin)及质体醌(plastoquinone)。 4.光系统Ⅰ(PSI) 能被波长700nm的光激发,又称P700。包含多条肽链,位于基粒与基质接触区和基质类囊体膜中。由集光复合体Ⅰ和作用中心构成。;;原初反应与电子传递 ;光合磷酸化;非循环式光和磷酸化;当植物在缺乏NADP+时电子在光系统内Ⅰ流动,只合成ATP,不产生NADPH,称为循环式光合磷酸化。 ;光合磷酸化的作用机制;B. 光和磷酸化;; 利用光??应产生的ATP 和NADPH,使CO2还原为糖类等有机物,即将活跃的化学能最后转换为稳定的化学能,积存于有机物中。这一过程不直接需要光(在叶绿体基质中进行)。 卡尔文循环(Calvin cycle)(C3途径) C4途径或 Hatch-Slack循环 景天科酸代谢途径(CAM途径) ;C3途径:又称卡尔文 (Calvin)循环。CO2受体为RuBP,最初产物为3-磷酸甘油酸(PGA)。 C4途径:又称哈奇-斯莱克(Hatch-Slack)途径,CO2受体为PEP,最初产物为草酰乙酸(OAA)。 景天科酸代谢途径(CAM途径):夜间固定CO2产生有机酸,白天有机酸脱羧释放CO2,进行CO2固定。;?C固定的起始反应.???;卡尔文循环 (Calvin cycle);C-4 途径或 Hatch-Slack循环;C4 植物的结构和功能;1、遗传物质及其转录系统 2、蛋白质合成系统: 3、线粒体合叶绿体有自己的RNA系统: 4、线粒体和叶绿体的蛋白质合成机制 5、蛋白质合成对专一性抑制剂的敏感性不同。 ;线粒体和叶绿体DNA: 以半保留方式自我复制,复制仍受核的控制 ;四.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增殖与起源; 1、间壁分离:分裂时先由内膜向中心内褶,或是线粒体的某一个嵴延伸到对缘的内膜而形成贯通嵴,将线粒体一分为二,这种分裂方式常见于鼠肝和植物分生组织中。; 2、收缩后分离, 分裂时通过线粒体中部缢缩并向两端不断拉长然后分裂为两个,这种分裂方式常见于蕨类和酵母线粒体中。 3、出芽,线粒体上出现球形小芽,与母体脱落后长大,发育为线粒体。这种分裂方式见于酵母和藓类植物。;叶绿体的增殖 1、由细胞中存在的前质体发育而来。如在分生组织细胞中,有一些由双层膜包被的小泡,其中基本没有片层结构或有很少的片层,称为前质体。它们在光照条件下,这种被双层膜包被的小囊泡,其中的片层数目增加,逐渐发育成为叶绿体。 2、由细胞中存在的叶绿体经过分裂产生。 3、由其它类型的质体转变而来。 ;线粒体和叶绿体的起源;内共生起源学说;内共生起源学说的主要论据如下; 4.线粒体和叶绿体能

文档评论(0)

erfg4e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