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6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现代生物科学导论-14
食物链 食物网 生态位(ecological niche)指的是生物种群在群落中的生活方式和它们在时间和空间上占有的地位。 这一物种在这一群落中的营养地位,所需的物理和生物条件,如温度、湿度、pH、压力(如在深水中)等,以及在时间和季节变化时它们的节律性的行为变化、要求的食物、与其他生物之间的关系(捕食,竞争)等。 这一物种在群落中处于什么地位和起什么作用。 (三) 生态位 群落中生态位相似的物种是要发生竞争的,夺取生态位。生态位越近似的物种,竞争越激烈,选择压也越强。激烈竞争的结果,可能使其中一个物种趋于灭绝。 在群落发展的过程中,群落中一些种群兴起了,一些种群衰落以至消失了。环境条件也同时在发生着变化。群落的这种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的有规律的变化称为演替(succession)。 (四) 生态演替 1. 初级演替 从一个未被生物占领过的原始裸地或湖泊开始的演替称为初级演替(primary succession)。 ①地衣阶段。 ②苔藓阶段。 ③草本植物阶段。 ④灌木阶段。 ⑤树林阶段。 从一个原始的岩石地区形成一个顶极群落的阔叶林,要经过下面的几个阶段: 2. 次级演替 砍伐森林、改种作物后又撂荒不用,大火烧光植被,河流堵塞而成沼泽等,造成生物群落的全部消失,此时开始发生的群落演替即是次级演替。 次级演替(secondary succession)是在原来已经存在的生态系统被破坏后重新发生演替的过程。 3. 顶极群落 顶极群落是最稳定的群落阶段,其中各主要种群(如某种阔叶林、松或牧草等)的出生率和死亡率达到平衡,能量的输入与输出以及生产量和消耗量(如呼吸)也都达到了平衡。 生态演替的最终阶段是顶极群落。 新近退化的阿拉斯加山坳冰川区。有地图证明,自1794起冰川边缘每年以3m的速度退去。至今已退去600m. 当冰川退去,融化的雪水渗入地下,暴露出包含氮元素的土壤。这些土壤至少10年前还被埋在冰下。 首先侵入这个贫瘠地的是由风带来的是山上有羽翼的水杨梅的种子。 这种先锋种吸收由共生微生物固氮行为产生的营养。在冰川还在时便迅速生长和传播开来 小桤木,一种落叶灌木,与固氮微生物共生。 棉白杨和柳树业出现了。 最后形成浓密的灌木丛。 80年后,云杉将成熟的桤木挤走。 在这个区域里,冰川退去的1个世纪后,稠密的希德卡云杉和芹叶钩吻成为优势种。 生态系统是指生物群落与其环境之间不断地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转过程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生态系统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中物质的循环和能量的流动。 五、生态系统 (一) 生态系统的结构 1. 非生物环境: 物理, 化学环境。 2. 生产者: 自养生物。 各种植物。 3. 大型消费者: 异养生物。 食草动物和食肉动物。 4. 小型消费者: 异养生物。 细菌和真菌。 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所需的元素不是单向传递,而是被反复利用的,所以物质的传递称为循环(cycle)。 (二)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物质循环涉及大气圈、地圈和水圈,所以称为生物地球化学循环(biogeochemical cycle)。 它有3种类型,即水循环、气体循环和沉淀循环。 1. 水循环 标记法: 1. 种群数量变动的因素 (1) 出生率与死亡率 种群出生率(natality)是种群在单位时间内所出生的后代个体的百分数。 死亡率(mortality)是种群在单位时间内死亡个体占种群总个体数的百分数。 (2) 性比: 在种群中,雌性个体多的种群出生率显然要比雄性个体多的种群高。 (3) 年龄分布: 也都能影响种群数量,生长快的种群,年轻个体多;衰退的种群中,老年个体多;稳定的种群具有比较均匀的年龄分布。所以可以由每一种群内年龄组的相对分布来说明该种群的数量的增长趋向。 种群增长率=(出生+迁入)-(死亡+迁出) 2. 种群增长和环境负载能力 在实验室中,给以充分的食物和其他条件,来培养单一的生物如细菌或原生动物等,就可看出,生物的出生率多是大于死亡率的。在有充分的食物供应,并且没有其他生物与之竞争的适宜环境中,种群的增长是指数上升的。 种群密度增高会引起传染病流行而使死亡率增加,捕食者也会因捕食对象增多而更多捕食,而更重要的是食物的供应将越来越不足,所以在自然界,种群总是在增长到一定限度后,增量和减量的差异逐渐消失而达到平衡。 在自然环境中所有生物的种群增长曲线不是直线而是一个S形曲线 。 这时种群的密度是环境所能负担的最高密度,即环境的满载量,或负载能力(carrying capacity)。 1. 密度制约因素和非密度制约因素 密度制约因素:因素的作用是随种群密度而变化的。 传染病在密度大的种群中更容易传播,因而对种群数量的影响就大,反之,在密度小的种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