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孔子与21世纪的对话黄俊杰个人网站
3:2 孔子的答案:「正名」 「祖述堯舜,憲章文武」 周文王墓 渭水平原 孔子政治思想之出發點為「從周」,其實行之具體主張則為「正名」。 3:2 孔子的答案:「正名」 《論語?八佾?3》子曰:「周監於二代,鬱鬱乎文哉。吾從周。」 《中庸》子曰:「吾學周禮,今用之,吾從周。」 《論語?子路?13》子曰:「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 4.如何在21世紀與「自然」相處? 4:1 人文秩序與自然秩序 自然秩序與人文秩序形成和諧而非對抗的關係。自然與人文之間可以透過人的道德自覺而搭起會通的橋樑。而自然是一種道德的存在,人性也必然具有內在的善性。 4:1 中國文化中的人文秩序與自然秩序 4:2 孔子的答案:「人」與「自然」之連續性與一體性 「人」與「自然」之連續性: 子曰:「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就是在山水的自然情境之中,讀入了仁與智的道德意涵。 4:2 「人」與「自然」之連續性與一體性 中國文化中的「形象思維」vs. 西方文化中的「邏輯思維」 4:2 「人」與「自然」之連續性與一體性 人與自然相融合:人與自然之間,是一種連續發展的關係。人悠遊於大自然之中,與大自然共生共感,對大自然充滿了孺慕之情。 人順應自然而提昇道德內涵:「自然」中所潛藏的許多意義、信念與價值,都內在於人心之中,人愈能往內心反省,就愈能上通於天,愈能夠了解宇宙或者自然中所潛藏的意義之所在。 4:2 「人」與「自然」之連續性與一體性 2)「人」與「自然」之一體性: 人與自然都具有共同的本質──「仁」:在曾點的境界中,不存在主客對立的緊張,而只有物我一體的和諧。 ?宋明理學家對 「曾點境界」的嚮往。 4:2 「人」與「自然」之連續性與一體性 5.如何在21世紀對待「超自然」問題? 5:1 中西文化中「人」←→「 神」之關係 公元前第一個千紀之後的「哲學突破」: 古希腊文明:人對神的對抗Aeschylus、Sophocles、Euripides 猶太文明:人與神的契約(covenant) 人 ←→ 神 自覺主宰 客觀限制 「義」 「命」 ∴義命分立 5:2 孔子的答案(1):對自覺主宰與客觀限制的反省 《論語?為政?2》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 5:2 孔子的答案(1):對自覺主宰與客觀限制的反省 「知天命」=知客觀限制之領域 「四十而不惑」:從孔子到孟子(371-89?B.C.)「四十不動心」 「『五十知天命』,儒家的天命,《易經》上說是天地之間運行的法則,實際上就是佛法中所說的「業」,業真正的內涵就叫做『天命』。」(《論語摸象記》,(上),頁103) ∴自覺意志 vs. 客體限制 古代中國四種對「命」的態度: 義命相混:「命」不可違,如墨子(468-376B.C.)「天命」。 「命」有必然性:承認「命」不可違,但不承認超越之主宰,而只以「命」歸於事實意義之「必然」,於是主張人了解事實之必然規律,而以為人應順此規律以行動。此即各種類型之自然主義及機械論觀念。 5:3 孔子的答案(2): 「自我」vs.「超越主體」 超離「命」:道家無為之說。 「義」「命」分立: 先區分「義」與「命」,對「自覺主宰」與「客觀世界」同時承認,各自劃定其領域;然後則就主宰性以立價值標準與文化理念,只將一切客觀限制視為質料條件。 ∴ 儒家的「宗教性」融入於「禮教性」之中。 5:3 孔子的答案(2): 「自我」vs.「超越主體」 ∴ 儒家的「宗教性」融入於「禮教性」之中。 5:3 孔子的答案(2): 「自我」vs.「超越主體」 6.結論 中國:中國文化的日常性 日本:伊藤仁齋:在「人倫日用」意義之中,推崇《論語》為「最上至極宇宙第一書」。 6:1 孔子思想的遺產(1):實學與心學融合 澁澤榮一(1840-1931):《論語と算盤》(東京:國書刊行會,1985,2001)。本書有中譯本:洪墩謨譯:《論語與算盤》(臺北:正中書局,1988)。 6:1 孔子思想的遺產(1):實學與心學融合 1. 人之自覺心如何證成? 孔子肯定「主體自由」→ 落實在日常生活與政治秩序。 ∴ 孟子提出「性善論」:「四端」之心 2. 政權合法性之依據何在?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於海」 ∴ 孟子提出「民本政治論」 6:2 孔子思想的遺產(2)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