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种植模式 促进大豆产业发展.ppt

  1. 1、本文档共1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改革种植模式 促进大豆产业发展

改革种植模式 促进大豆产业发展 四川·大英 2007.9 近年来,大英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业科技发展,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大力实施校(院)县合作,先后与省农科院、四川农业大学建立了农业科技合作关系,并引进实施了一批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同时加强涉农部门及各镇乡的紧密联系,大力推广先进农业增产技术,为农民增收致富作出了积极努力。 在2006年我县遭受百年一遇的特大旱灾,我们通过大力推广“麦/玉/豆”旱地新三熟种植模式、 水稻旱育秧、玉米地膜覆盖栽 培等抗旱增收技术措施,实现 了大灾之年少减产、多增收的 目标。特别是抓住与川农大校 县合作的契机,引进 实施了 “麦/玉/豆”旱地新三熟种植 模式,在大旱之年取得了十 分明显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为推进我县旱作农业可持续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找到了一条新途径。 “麦/玉/豆”高效种植模式今年已被列入省委1号文件作为全省重点推广技术。 一、基本情况及实施背景 大英县是1997年12月28日经国务院批准而成立的新建县。位于四川盆地腹部、涪江中游,全县幅员面积703平方公里,辖11个乡镇、300个村、2903个农业合作社,总人口54.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4.1万。全县耕地面积32.1万亩,其中旱地21.3万亩。农民人均耕地0.73亩,是一个典型的人多地少、人口密集十年九旱的丘区县。全县海拔平均高度为400米;光热资源较为丰富,日均气温17.6℃,无霜期300天左右,年均降水量932毫米,年均日照时数1472小时。作物种植一年三熟不足,两熟有余。 一是自然灾害特别是夏伏旱发生频繁,受自然因素影响,作物产量波动较大;二是由于种植业相对效益较低,(如种植面积较大的红薯若扣除人工成本外,几乎呈现负增长)因此农民投入相对不足,造成耕地质量日趋下降;三是农村青 从2003年开始,大英县在四川农业大学和四川省农技推广总站的指导和支持下,积极示范、推广旱地新三熟“麦/玉/豆”种植模式。 5年来累计推广35万亩,新增经济效益6千万元以上,特别是在我县遭遇百年一遇特大干旱的2006年,大豆单产仍然达到115.3公斤/亩,表现出了良好的抗旱节水增产效果,为推进我县旱作农业可持续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找到了一条有效途径。 二、“麦/玉/豆”模式技术主要特点 该模式小春种植小麦,带宽6尺,3尺种小麦、3尺作预留行,次年2月在预留行中栽植玉米,5月底-6月初,麦收后于小麦带种植3-4行大豆。该模式与原来推行的“麦/玉/苕”模式的区别在于改套种红苕为新模式下的套种大豆,实施分带轮作、连续免耕、秸秆还田、合理密植、综防病虫等技术路线。 2006年全县推广应用“麦/玉/豆”种植模式10万亩,年增经济效益近2000万元。先后迎来四川省旱地新三熟“麦/玉/豆”种植模式研讨会和现场会在我县召开。2007年省委1号文件把这种高效种植模式列入全省农业科技重点推广项目,省科技厅、省农业厅和省水利厅把这种高效种植模式共同列为全省首批重点推广的八大现代节水农业新技术之一。在07年4月10日全省现代节水农业技术示范项目工作会议上,大英县就推广旱地新三熟“麦/玉/豆”种植模式作了经验交流发言。实践

文档评论(0)

skvdnd5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