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军、刘拥华:社会重建的社会-文化逻辑.pdf

文军、刘拥华:社会重建的社会-文化逻辑.pdf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文军、刘拥华:社会重建的社会-文化逻辑

的社会支持网络非常重要 。 在这次大灾难中 , 我们既看到了来自政府的强有力组织与救助 , 同时也看到了强大的民间力 量与支持 。前者是正式的组织力量 , 是政府主导型的 , 而后者是非正式的网络性的支持力量 , 是 民间志愿型的。对一个发展成熟的社会来说 , 这两方面的力量都是必不可少的。 社会支持网络可充分利用社会和个人的各种资源 , 体现社会的互利合作性 , 从而促进灾后社 会的重建 。例如 , 在这次灾后恢复重建中 , 除了当地居民的自助 、国家和政府的及时协调安置 、 对口支援外 , 各种救援和服务团体也来到了灾区 , 为灾区人民提供物质的、心理的和社会等多方 面的支持 。但由于这次灾害的破坏力极其严重 , 灾区社会重建将是一项长期的工程 , 所以应从可 持续发展的角度去构建社会支持网络 。 关于灾后社会支持网的建立 , 需要动员社会各种力量的参与 。在移民安置 、 “三孤 ”人员安 置 、社区重建等方面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 。在这一过程中 , 单个人或团体的力量是有限的 , 但 若把不同机构或团体的力量集合起来 , 构建起强有力的开放性社会支持网络 , 包括各种互助组 织 , 将会极大地促进灾后的社会重建 。所以, 国家应制定相应的政策 , 促进各种社会支持网的建 立与发展 。 总之 , 灾后重建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工程 , 这不仅需要国家和全社会物质经济上的支持 , 还需 要精神的抚慰和社会关系的修复与重建 。甚至后者是一项更长期更艰巨的重建任务 。 [参考文献 ] [ 1 ] TONN IES. Ferdinand Tonn ie s: comm un ity and civil society [M ]. Camb ridge: Cam bridge U n iversity Press, 200 1. [ 2 ] 弗朗西斯 ·福山. 大分裂 : 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的重建 [M ]. 刘榜离 , 等译. 北京 : 中国社会 出版社 , 2002. 社会重建的社会 —文化逻辑 1 2 文  军 , 刘拥华 ( 1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暨社会学系教授; 2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学系讲师, 上海  200062) 1. 灾区重建即是一种社会 —文化重建 5 ·12 汶川大地震发生以后 , 我们从各种渠道看到了灾区一些令人伤感而悲壮的场面 , 可谓 举世震惊 , 举国同悲 。在这个时候 , 各种力量的介入是灾区重建过程中所必需的。但同时 , 我们 必须意识到的是 , 并不是参与灾区重建的力量越多越好 , 相反 , 需要不断追问的是 : 在灾区重建 过程中 , 重建的核心因素究竟是什么 ? 我们认为 , 重建的核心是一种社会的重建 , 而社会重建的 关键之处又在于人的主体意识的重建 。这种主体意识便是当事人的一种社会调适能力 。灾区重建 的成功与否首先取决于当事人 (也就是灾民们 ) 的调适能力 。这种调适能力既是当事人 自己对 自己以及 自己对社会的一种认识 , 也是基于这种认识而把握自身和改变自身的一种能力 。倘若我 们的重建离开了当事人这一主体要素 , 各种重建的力量就可能成为一种简简单单的救济 (甚至 ) 会产生诸多未预期的后果 。从文化人类学意义上来说 ,

文档评论(0)

skvdnd5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