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枇杷叶中三萜类化学成分的分离与鉴定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枇杷叶中三萜类化学成分的分离与鉴定
龚如东 陈改敏 (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河南南阳 473061)
【摘要】目的 枇杷叶中三萜类化学成分的分离与鉴定。方法 采用各种色谱技术分离纯化三萜类化合物,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结构。结果 从细枇杷叶中分得6个结晶。结论 从枇杷叶中可以提取到二十三碳酸、苯丙酸、芦丁、2beta;,3beta;,19alpha;-三羟基乌苏-12-烯-28-酸、蔷薇酸、橙花叔醇-3-O-alpha;-L-吡喃鼠李糖基( 1rarr;4) ndash;alpha;-L-吡喃鼠李糖基(1rarr;2) - [alpha;-L-吡喃鼠李糖基(1rarr;6) ] ndash;beta;-D-吡喃葡萄糖苷。
【关键词】枇杷叶 三萜类 化学成分 分离 鉴定
【中图分类号】R28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31-0284-02
枇杷叶系蔷薇科枇杷属植物枇杷的干燥叶,收载于历版《中国药典》供临床使用,别名巴叶、芦桔叶,目前从枇杷叶中分离的有效成分主要有挥发油、三萜酸类、倍半萜类、黄酮类、多酚类、有机酸类等,具有抗炎止咳、降血糖、抗病毒和抗肿瘤等药理活性。
1 材料和仪器
熔点用BUCHIB-540可视熔点测定仪(230V/50Hz)测定(温度未校正);红外光谱用IR-435型红外光谱仪测定;核磁共振谱用VarianInova-400型核磁共振仪测定;质谱用Agilent1100型质谱仪测定。色谱用正相硅胶(100~200,200~300mesh),RP-18(40~63mu;m);SephadexLH-20;色谱用溶剂均为分析纯。枇杷叶,呈长圆形或倒卵形,长15~30cm,宽4~9cm。先端短尖,基部楔形,边缘有疏锯齿,近基部全缘。上表面灰绿色、黄棕色或红棕色,较光滑;下表面密被黄色绒毛,主脉显著突起,侧脉11~12对,羽状,直达锯齿顶端;叶柄极度短,被棕黄色绒毛。革质,无臭,味微苦。
2 提取和分离
取干燥枇杷叶5kg,粉碎,75%乙醇回流提取3次,减压浓缩后置于80℃恒温水浴中挥去乙醇,4000r.min-1离心30min,取上清液,置于沸水浴中挥去水分,得浸膏1000g。浸膏用适当体积蒸馏水混悬,依次用石油醚、乙酸乙酯及正丁醇萃取,得到极性不同的4个萃取部分。乙酸乙酯萃取部分(75g)经硅胶柱层析,以氯仿-甲醇梯度洗脱分段;各部分用硅胶柱、RP-18反相硅胶柱、SephadexLH-20柱反复层析进一步分离,分别得到化合物Ⅰ(8mg)、化合物Ⅱ(40mg)、化合物Ⅲ(8mg)和化合物Ⅴ(43mg)。正丁醇萃取部分(120g)上大孔树脂D-101柱,以水-乙醇梯度洗脱,40%和70%乙醇洗脱部分用常规柱层析手段进行再次分离,分别得到化合物Ⅱ(74mg)和化合物Ⅵ(65mg)。
3 鉴定
化合物Ⅰ:白色针晶(石油醚),mp:104℃~105℃,相对分子质量354,不溶于无机酸,易溶于碱,判定该成分可能为脂肪酸,推测分子式为C23H46O2。
1HNMR(CDCl3,300MHz):delta;0.86、0.88、0.90(3H,t,-CH3),1.26~1.67(40H,m,CH2times;20),2.00~2.03(2H,m,CH2),7.25(-COOH)。故推断化合物Ⅰ为二十三碳酸(tricosanoicacid)。
化合物Ⅱ:白色粉末(氯仿),mp:214℃~216℃;1HNM R(CD Cl3,300MHz):delta;1.26处积分为4H的峰可能为2个-CH2,delta;7.45~8.14为5个芳香氢信号,提示可能有苯环。13CNM R(CDCl3,75MHz)中,delta;29.6和delta;29.7提示有亚甲基信号,delta;128.5~133.8提示有6个芳香碳信号,delta;172.1提示有羰基信号,与标准图谱对照,确认化合物Ⅱ为苯丙酸(phenylpropylacid)。
化合物Ⅲ:黄色晶体(甲醇),mp:178℃~179℃;盐酸-镁粉反应呈阳性,AlCl3反应呈黄绿色荧光,Molish反应呈阳性,提示该化合物可能为黄酮苷类成分;其Rf值和显色反应与标准品芦丁相同,混合熔点不下降。 13CNMR谱与芦丁标准图谱一致,故确定化合物Ⅲ为槲皮素-3-Ondash;beta;-D-吡喃葡萄糖(6rarr;1)-alpha;-L-鼠李糖苷,即芦丁(rut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