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思想家荀子_韩非子文质观比较[教育精品].pdfVIP

战国时期思想家荀子_韩非子文质观比较[教育精品].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战国时期思想家荀子_韩非子文质观比较[教育精品]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5 ,12(3) :353-355 Journal of Sheny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0-05 ,12(3) :353-355 战国时期思想家荀子、韩非子文质观比较 杨艾璐 (辽宁大学 文学院,辽宁 沈阳110036) 摘要:荀子与韩非子韩皆为战国末期的思想家。荀子尚“文”重“礼”,韩非子弃“德”尚“力”,二者对“文”“质”之论阐发了不同观点。 以本体、功用、主体、政道为观照层面,以“重质轻文”与“重文尚饰”、“ 以文害用”与“文质至备”、修身之“饰”与“法”度之约以及“隆 礼重德”与“轻德尚力”为比较论域,对荀子、韩非子的文质观进行比较研究与文化阐释。对先秦诸子文艺思想的整体建构与文学 史史学研究的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荀子;韩非子;文;质;文质观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志码: 文章编号: B222.6 ;B226.5 ;I01 A 1008- 9713(2010)03- 0353- 03 荀子与韩非子作为战国末期的思想家,形成了各自的文化思想体系。对于二者师承关系问题的研究,学界 普遍认为具体时间已不可考,但在司马迁的《史记》中可以找到这一问题的证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有云: “而荀卿三为祭酒焉。齐人或谗荀卿,荀卿乃适楚,而春申君以为兰陵令。春申君死而荀卿废,因家兰陵。李斯尝 禨 [1]2351 为弟子,已而相秦。荀卿嫉浊世之政,亡国乱君相属,不遂大道而营於巫祝,信 祥,鄙儒小拘” 。《史记·老子 韩非列传》亦有云:“韩非者,韩之诸公子也。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於黄老。非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 [1]2146 书。与李斯俱事荀卿,斯自以为不如非” 。二者可以互为证据,佐证荀韩二人的师承关系,而韩非子作为荀子 的学生,受到荀子的影响是必然的,他继承了荀子兼收并蓄的学术风格,也沿袭了荀子治学入世的理性精神。 可以说,这些都是荀子与韩非子的相似之处,但二者的学术思想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汉书·艺文志》将荀子 列于“儒家”,而将韩非子置于“法家”。荀子尚“文”重“礼”,而韩非子则弃“德”尚力,二者对“文”“质”之论所阐 发的不同观点,是其学术思想差异的本质所在,也是本研究建构的理论缘起。以“文”“质”之辨为论域对荀子和 韩非子的文艺思想进行比较阐析,主要从本体、功用、主体与政道四个层面展开。 一、本体之辨:“重质轻文”与“重文尚饰” 儒家本就有重“文”的传统,从孔子的“文质彬彬”到“绘事后素”,从《周易》对“文”的崇尚到《礼记》对“文”的 描绘……可以说,在传统的艺术范畴中“文”是一个总称,既有原始的“文”的意义,又有文艺的关涉意义,其间也 包含了“诗文”的衍生意义。可以说,对于“文”的取舍,荀子与韩非子表现出明显的分歧,这也是二者文艺思想 差异的根本所在。韩非子“重质轻文”,认为“质”是审美建构中的核心元素;荀子则“重文尚饰”,认为“文饰”是 展现美的重要性征。韩非子指出“文”是“滥于富丽”的“无用”之“饰”,“文”的存在会影响“质”的表现,这一点其 在《韩非子·亡徵》篇中论述道:“喜淫辞而不周於法,好辩说而不求其用,滥於文丽而不顾其功者,可亡也”。韩 非子的论述意在说明,“文辞”“修饰”会使事物的本质改,使其本身的功用“消亡”,可以说是经“文饰”而“质”衰, 弃“文饰”则“质至美”。《韩非子·解老》篇有云:“道有积而积有功;德者,道之功。功有实而实有光;仁者,德之 光。光有泽而泽有事;义者,仁之事也。事有礼而礼有文;礼者,义之文也。故曰:“失道而后失德,失德而后失仁, 失仁而后失义,失义而后失礼。礼为情貌者也,文为质饰者也。夫君子取情而去貌,好质而恶饰。夫恃貌而论情 者,其情恶也;须饰而论质者,其质衰也。何以论之?和氏之璧,不饰以五采;隋侯之珠,不饰以银黄。其质至美, [2]

文档评论(0)

zijingling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