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清肠养胃保养PPT
清肠养胃保养 郭红丽 美容养生高级讲师 脾胃不和 1、概念 2、病因 3、临床表现 4、症状 5、类型诊断 6、保养调理 脾胃不和 6、顾客建议 7、食疗推荐 8、胃肠保养的作用 9、温补及中药包作用 10、胃肠保养注意事项 11、按摩主要穴位 12、肠胃保养手法 1、概念 脾胃不和:以不思食,食而不易消化为主症。《明医指掌》:“脾不和,则食不化;胃不和,则不思食。脾胃不和则不思而且不化。或吐,或泻,或胀满,或吞酸,或嗳气(打嗝),或恶心,脾不和,不喜食而食不消者,胃不和者,平胃散。” 胃肠道、消化系统的问题在中医是属于“脾胃”的范畴,脾在中医里,不是只有西医所说的脾脏器官,还包括了胃和整个大小肠系统。也就是说,中医脾胃指的是整个消化系统。 4、症状 1、食欲减退、烦躁哭闹,易感冒发烧。 2、脾系症状,有口气、腹胀、大便或干或稀。 3、面色萎黄发花、眼白有蓝斑。 4、夜眠欠安、脑袋出汗,爱趴着睡、睡时眼睛漏缝。 5、舌质偏红、舌苔白厚或厚腻,还可长时间地表现为地图舌。 6、皮肤粗糙、干燥、黯淡、皱纹、色素沉积甚至出现斑、丘疹 5、类型诊断 (1) 肝胃不和 症状:胃胀痛、嗳气频繁,反酸; 舌象:舌质红、舌苔白 治法:疏肝和胃、理气止痛 (2) 脾胃湿热 症状:胃痛、口干苦、食欲差、便溏(稀便); 舌象:舌红、苔黄腻 治法:清热化湿,和中醒脾 (3)脾胃虚弱 症状:胃胀、餐后明显,或隐隐作痛,食欲差,便溏,疲倦乏力; 舌象:舌质淡或有齿印,舌苔白 治法:健脾益气,行气止痛 5、类型诊断 (4)胃阴不足 症状:胃脘隐痛,或脘痞不舒,饥不欲食,口燥咽干,或胃脘嘈 杂,或干呕呃逆,大便秘结,小便短少; 舌象:舌质红,干燥,舌苔少或没有。 治法:养阴益胃、和中止痛。 脾胃在生理、病理上是相互影响的。一般而言,消化不良,食后腹胀,大便溏薄,其病变主要在脾;食欲不振或嘈杂易饥,其病变主要在胃。 5、类型诊断 热证:舌头偏红(精油:佛手柑+薰衣草+基础油) 寒湿:舌苔白厚(精油:姜+柠檬+基础油) 湿热:舌苔偏黄(精油:佛手柑+柠檬+基础油) 脾虚:舌苔厚,发白无血色,有齿印,水滑苔,轻 度水肿 (精油:佛手柑+姜+基础油) 肝气郁结:舌红苔黄,口苦(精油:佛手柑+基础油) 6、顾客建议 饮食营养均衡,定时定量进餐,食物品种丰富多样 保持愉悦的心情 适量的运动 充足的睡眠 饮食失宜是造成脾胃损伤的主要原因,中医称为饮食所伤。饮食所伤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饮食不节,包括饥饱失常和饮食规律失常;二是饮食偏嗜,包括饮食有偏、寒热失宜、过食肥甘厚味、饮食五味偏嗜及嗜酒无度等;三是饮食不洁。所以,要防止暴饮暴食、过饥过饱、进餐不定时,偏食偏嗜、吸烟酗酒、饮食不讲卫生等不良习惯。? 7、食疗推荐 山药薏苡仁粥 莲子芡实粥 莲子猪肚汤 山楂麦芽粥 薏米小豆粥 八宝粥 参枣粥 茯苓糕 8、胃肠保养的作用 促进脾胃运化,改善腹胀,打嗝等症状 增加食欲,增强体质 促进胃肠蠕动,改善便秘问题 9、艾灸及中药包作用 温补作用: 通经活络、行气活血、去湿逐寒、调节阴阳、回阳救逆、防病保健 敷中药包功效(被动运动): 疏通经络,调理脾胃,活血化瘀,使气血运行通畅,加速新陈代谢,祛湿排毒减脂,消肿止痛,肩颈舒缓,消疲减压,放松身心,除烦安眠 10、胃肠保养注意事项 孕妇不能做胃肠保养 女性三期不做 温补时温度要根据顾客承受能力 11、按摩主要穴位 肚脐(神阙)上:上腕,中脘,建里, 下脘,水分 肚脐(神阙)下:气海,关元 肚脐(神阙)两边:天枢,大横 上脘: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上5寸 中脘: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上4寸 建里: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上3寸 下脘: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上2寸 水分: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上1寸 神阙:在腹中部,脐中央 天枢:腹中部,平脐中,距脐中2寸 大横:腹中部,平脐中,距脐中4寸 气海: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下1.5寸 关元: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下3寸 肠胃保养手法 清肠养颜平衡套 1.月见草油(50ML) 2.舒经开穴油(30ML) 3.气血引导药油(30ML) 4.脾胃排毒油(30ML) 1.取热水在腹部进行热敷 2.用月见草油、舒经开穴油顺时针打圈安抚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