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斗门县志

斗门县志 斗门的历史、人文源远流长。据专家对近年在黄杨山、坭湾、新堂、平沙、黄家庄等地的出土文物考证,距今5000年前已有人类在这一带从事渔猎,繁衍生息。南宋后中原和江南人陆续南迁,到明朝,人口已逐渐增多。据《香山县志》记载,“明洪武二十四年邑户八千八百八十八”。时香山县设置11坊都,本境曰黄梁都,地处邑之南端,乃海陬边陲,“土旷人稀”,“户不逾千”。明清间由于战乱,灾荒、徭役等原因,人口变动无序,而宣统之前黄梁都之户籍资料无存,其人口之增减情况概不可考。宣统二年(1910)黄梁都八区正户23352户、附户239户。至民国25年(1936)减至15712户。新中国成立后,社会稳定,人民生活安宁,人口增长较快,1953年,第1次全国人口普查,斗门人口已增长到30676户、116728人。1964年,第2次全国人口普查为33346户、155801人。1982年,第3次全国人口普查50455户、240929人。1990年,第4次全国人口普查71938户、301193人。 今斗门县域古为香山县属西南海隅之诸岛,定居者寡,多为浮家泛宅的打渔人。及至宋,因避乱、经商、任官等原因,中原及江南人南迁,斗门人口渐多。南迁之中原、江南人是斗门人口之源。据有关资料记载:“宋代迁到斗门的有赵、梁、陈、殷诸姓。明代定居斗门者有黄、邝、周、李、张、容诸姓。”上述诸姓乃属“客户移民”。赵氏始祖怿夫原籍江西,系宋朝宗室,为魏王赵廷美第八代孙,于南宋端平元年(1234)任香山县令。其子赵时定居大赤坎,时之子孙繁衍迁居南门、小赤坎、南村等地;乾务梁氏,其祖于唐从祀孔庙,追封为梁伯,宋加封为千乘侯,原籍山东兖州府曲阜,九世祖梁生徙甘肃安定,因而后世以梁为姓,望出安定。北宋元四年(1089),梁焘(梁生之后裔)任雷州别驾,驻节南雄,成为入粤始祖。宋末因避祸迁入广州,再迁顺德龙头乡蚬子步,时为五十三代祖梁胜。胜生六子,其第五子名升,字白石。白石以打鱼为生,与妻李氏驾渔舟四海为家。一日打鱼至乾务,遂寄寓于此,成为乾务梁氏开族始祖;南山陈氏,望出颖川,宋时入粤,居南雄珠玑巷。太祖陈辉生七子,后因避祸,七子迁居南下,散住珠江三角洲一带。其中第三子陈英迁台山之冲金,陈英之曾孙名曰师,号肯堂,因贫穷奉母命离冲金外出谋生,流落于南山,其裔分居于南山、马山、月坑等处;五山沙岗村之殷氏,始祖殷达辅,宋代迁来斗门;荔山黄姓始祖黄隆,字克敬,后人称荔山公。于明代中叶奉母命从新会水边乡迁居荔山;大濠涌黄氏祖名秋荣,字菊华,号逸,明代中叶从新会水边乡迁来;荔山乡始祖黄隆和,大濠涌黄姓始祖秋荣皆为黄姓入粤始祖黄筌(字居正)之后代;斗门邝姓始祖菊窗明代由开平迁到斗门,菊窗生四子,长子居斗门村,次子迁小濠涌,三子迁斗门南村,四子迁安峨村;斗门周姓始祖周源深,明代中期从新会迁来。周源深生三子,观光、观爰、观祥。观光后裔居住旧沥歧,观爰、观祥迁到大沙乡,其后人再迁到盖山、东澳等村;李屋及狮群李姓始祖李联,,先世为江西吉安人,官岭南监军御史。联生两子,名禧、名源。禧生两子名栋、名棕,其子孙定居广东,先迁新会,后再迁各地。狮群乡李姓为栋之子孙,李屋李姓则为李棕之后裔;马山张氏,始祖迪明,原籍新宁,明景泰年间迁来,先到荔山,其孙名允直,允直生5子,携子到马山开族;龙坛容氏一世祖容沙,原籍福建,以承仕郎出仕广东南雄县丞。七世祖元弼因避难迁居新会之容村。后世容德超,字皋,于明初迁龙坛村;清朝迁来斗门的姓族有下洲、三洲、沙埔洋之 罗氏;上洲余氏;沙栏、龙山、坭湾、东湾、尖峰之黄氏;白蕉村之赖氏;井岸陈氏;龟头张氏;西埔、东澳周氏;高田古井坑欧姓;狮群李氏;山底村虾山杨氏;王保山梁氏;松山村温氏;排山谭氏;赤水坑莫氏;大环村林氏;汉坑吴氏;上横镇三角之陈氏;横山、耕管之梁氏等。至民国时期斗门人口源流已呈稳定,较大规模的人口移徙而来的情况已停止。 新中国成立以后,斗门境域出现新的人口源流。其源有三:一是1955至1968年间,广东水利局和边防驻军在珠江流经斗门的3大水道出海河口的滩涂围垦,建立平沙、红旗两个农场,参加围垦的干部,民工留场安家落户,入籍斗门。二是安置归侨和水库库区移民。1958年平沙农场安置印尼归侨1000余人;1968年接受高洲水库移民1547人;1977年,平沙、红旗农场安置越南难侨5000余人。三是改革开放后因工作调动,经商、务工、代耕、购房人户等原因外县、外省人口移居斗门,从1980至1990年迁入斗门59494人。新中国建立后至1990年,斗门县人口源流可溯及全国,除台湾、西藏外的各省、市、自治区。 一、民族姓氏构成(一)民族构成 主要是汉族,此外还有瑶、壮、京、满、回、藏、黎、侗、苗、土家、傣、彝、畲、仫佬、朝鲜、布依等16个少数民族。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全县汉族人口为299322人,

文档评论(0)

pangzilv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