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届高中语文 专题一 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司马迁其 人其事 文言基础知识讲练- 通假字试题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docVIP

2017-2018届高中语文 专题一 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司马迁其 人其事 文言基础知识讲练- 通假字试题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7-2018届高中语文 专题一 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司马迁其 人其事 文言基础知识讲练- 通假字试题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通假字 一、什么是通假字 “通”是通用,“假”是借用。所谓字的通假,是指音同或音近的字互相通用和假借的现象。通俗地讲,就是我们讲的“别字”。由于当时供选用的汉字不多,当时的人选用汉字并不十分严格,本该写“本字”,结果写成了与它音近或音同的“别字”,这时就出现了通假现象。如《太史公自序》“故《易》曰‘失之豪厘,差以千里’”中的“豪”表示的是“细微”的意思,而当时记录这个意思的汉字是“毫”,司马迁没有用“毫”,而用了一个同音字“豪”来代替。“毫”是本字,“豪”就是“毫”的通假字。 通假字有许多种,对于学生来说没有分清的必要,只要能辨识它是某个字的“别字”,从而明白它该是何义就行。 二、辨识通假字的重要性 古汉语中常常一个字就是一个词,而大量通假现象的存在,给文言文阅读带来了困难:如果辨识不清,就会看不懂文意或误解文意。因此,学文言文,学会辨识通假字,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 不仅如此,高考文言文考“通假”现象也数见不鲜。如2015年高考中,重庆卷第7题A项:药一入口不效,即屏去。其中“屏”同“摒”,是“摒弃”的意思。 三、如何辨识通假字 1.认识通假字的主要特点。 (1)读音相同 如“蚤—早”“反—返”。有的字由于古今读音的变化,差别较大,如“女—汝”“罢—疲”。 (2)字形相似 很多通假字与本字在字形上很相似,两者的差别仅仅表现在偏旁的有无或某个部件的不同上。如“共—供”(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一无“亻”,一有“亻”;“说—悦”(秦伯说,与郑人盟),一为“讠”,一为“忄”。尽管有些差别,但总的看来,其字形是非常相似的。 以上两点是判定通假字的主要方法。 2.利用古人通假时所用的通假字与本字之间有着相对的稳定性的特点,多从课内积累。 练习一 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与本字,并释义。 (1)举匏尊以相属。(《赤壁赋》) ①尊同樽,酒杯 ②属同嘱,劝人喝酒 (2)山川相缪。(《赤壁赋》) 缪同缭,环绕 (3)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赤壁赋》) 冯同凭,乘 (4)梦亦同趣。(《始得西山宴游记》) 趣同趋,往 (5)暴秦之欲无厌。(《六国论》) 厌同餍,满足 (6)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赤壁怀古》) 尊同樽,酒杯 (7)来吾道夫先路。(《离骚》) 道同导,引导 (8)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指南录后序》) 见同现,出现 (9)亦曷故哉?(《五人墓碑记》) 曷同何,什么 (10)臣愿奉璧往使。(《廉颇蔺相如列传》) 奉同捧,捧着 (11)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孰同熟,仔细 (12)因击沛公于坐。(《鸿门宴》) 坐同座,座位 (13)无夺其时。(《寡人之于国也》) 无同毋,不要 (14)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寡人之于国也》) 颁同斑,头发花白 (15)云销雨霁。(《滕王阁序》) 销同消,消散 (16)夙遭闵凶。(《陈情表》) 闵同悯,忧伤 (17)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而同尔,你 (18)及以至是。(《报任安书》) 以同已,已经 (19)则仆偿前辱之责。(《报任安书》) 责同债,债务,这里指受腐刑 (20)而御六气之辩。(《逍遥游》) 辩同变,变化 3.学会辨识课外的通假字。 在具体语境中,通假字本身的意义与作者在文章中要表达的意思是毫不相干的,这时,就可能出现“通假”,再利用通假字的两个特点,就可以锁定通假字。 具体来说,阅读文言文,当碰到有些字词按照现有字形读音释义不合情理时,不妨结合上下文,用读音相同或相近且字形相似的另一个字词去解释理解,看是否合乎作者本意,或合乎情理讲得通,如果讲得通,就是通假了。 例如,“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用“陈述”“陈列”去解释其中的“陈”,不通;结合上下文,用音近形似的“阵”(作战时军队的行列)去解释,合情理,讲得通。这里的“陈”同“阵”。“至莫府”,用“不”“不要”“没有谁”去解释其中的“莫”,都不通;结合上下文,用音近形似的“幕”去解释,“莫府”即“幕府”,指“将军的府署”,即“将帅办公的地方”,完全正确,这里的“莫”同“幕”。 练习二 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 (1)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孔雀东南飞》) 取同娶 (2)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赤壁之战》) 炎同焰 (3)南声函胡,北音清越。(《石钟山记》) ①函同含       ②胡同糊 (4)英俊豪杰,各以小大之材处其位,得其宜,由本流末,以重制轻,则上唱而民和。(《淮南子·泰族训》) 唱同倡 (5)君(统治)民者,岂以陵民?社稷是主。(《左传》) 陵同凌 (6)余甚或焉,傥所谓天道,是耶非耶?(《史记·老子伯夷列传》) 或同惑 (7)(董槐)麾妇人出,为诸生说《兑》、《谦》二卦。(《宋书·董槐传》) 麾同挥 综合练习 1.试分析下列句子中的“兹”是否通假。如果是通假字,试说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baoyu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