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含硫酸盐废水处理研究现状与展望 DEVELOPMENT AND PROSPECTS OF THE SULFATE WASTEWATER TREATMENT
第39卷第11期 水处理技术 Volt39No.11
2013年11月 TECHNOIOGYOFWATER1REAlMENT Nov.,2013 17
含硫酸盐废水处理研究现状与展望
李宽峰h2,吴鹏3,沈耀良L2,徐融Lz,张海芹hz
21501
(1.苏州科技学院,江苏省环境科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江苏苏卅I 1; 2.苏州科技学院
11; 3.江南大学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江苏无锡214122)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苏苏州21501
摘要:硫酸盐废水来源广泛,对水体、土壤、植物等危害巨大。为此,综述了硫酸盐废水的来源及危害,针对硫酸盐
废水处理过程中的二级抑制,介绍了近期国内外硫酸盐废水的处理工艺、硫酸盐还原菌本身的特性以及应用的研究
现状。同时,分析了硫酸盐废水处理过程中,各菌种之间的协同。通过分析硫酸盐废水处理过程中碳硫比、硫酸盐负
荷、硫化物、pH、ORP,铁等对硫酸盐废水处理的影响,提出了未来处理硫酸盐废水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含硫酸盐废水;硫酸盐还原菌;处理工艺;影响因素
中囝分类号:X70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3770(2013)1l-0017.006
1硫酸盐废水的来源及危害
等竞争底物;(2)硫酸盐还原产物S2-、HS’以及分子
食品生产废水、医药废水、工业废水、矿山废水
态的H:S等抑制反应器中的SRB和MPB旧。所以,
等都含有大量的硫酸盐。硫酸盐废水排入水体,会造
目前人们在处理含硫酸盐废水时主要研究如何减小
成水体酸化;排入农田会使土壤板结,影响植物生
二级抑制,选择合适的处理工艺有助于硫酸盐的去
长;处理过程中会产生具有刺激性气味的H:S气体;
除,硫酸盐废水生物处理工艺主要包括单项工艺:上
甚至还会抑制难降解物质的去除”。所以,如何有效
地处理含硫酸盐废水是目前的研究热点之一。
2硫酸盐废水的处理工艺 厌氧序批式反应器(ASBR)[,蚴】、厌氧折流板反应
硫酸盐废水的处理方法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处
理两种方法。 理低浓度含硫酸盐废水)等和两项工艺[31-33】。单相工
物理化学处理的方法主要包括沉淀法[2】、离子 艺减d,-级抑制的方法主要包括:依靠产生的CH4
交换法f3】、液膜分离【4】等。化学处理主要是将硫酸盐 将水中的硫化物吹脱,或者充入惰性气体网、空气BI-331
分离,从一种状态转化成另一种状态,并未彻底去 将水中的硫化物去除。在两项工艺中,通常将脱硫控
除。化学处理的缺点是耗费大,且容易造成二次污 制在产酸阶段【35】,然后通过控制运行参数,将产酸脱
染。而生物处理方法具有能耗低、剩余污泥少、耐冲 硫阶段与产甲烷阶段相分离,以减小硫酸盐还原产
击负荷、运行管理方便等优点,所以含硫酸盐废水一 物对MPB的抑制作用。单相工艺结构简单,易于操
般采用生物处理的方法。 作,多相工艺虽然能更有效地减小其抑制作用,但其
生物法处理含硫酸盐废水是在厌氧条件下,在 复杂的结构给实际工程的投资和操作都带来了诸多
硫酸盐还原菌(SRB)的作用下,硫酸盐与还原性物不便。值得一提的是ABR不但可以满足单相反应器
的所有优点,而且其分阶段多相工艺技术还可以同
质反应生成2-,HS‘以及分子态的H2S,然后进一步
转化成硫、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利用T-RFLP技术对温榆河微生物群落结构研究 Study of micro-ecosystem of the Wenyu River by terminal 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analysis.pdf
- 利用SCIAMACHY遥感资料研究我国NO2柱浓度及其时空分布 Study on Spatial-Temporal Variations in Total NO2 Column Amounts over China Using SCIAMACHY Data.pdf
- 刨花板及其木质原材料燃烧热解特性对比试验 Comparative Experiments on Pyrolysis and Combustion Properties between Particleboard and Its Wood Raw Materials.pdf
- 利用S变换的X射线脉冲星信号恒虚警率检测算法 A Constant False Alarm Rate Detection Algorithm for X-ray Pulsar Signal Based on S-transform.pdf
- 创新开拓,逐梦之路--第24届中国国际自行车展览会创新示范展精彩回顾.pdf
- 创新惠及贫困人口的环保战略举措——落实关注穷人,力推社会公平指示精神.pdf
- 俄罗斯圣彼得堡防潮工程建设的若干历史经验 Introduction of experience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St. Petersburg Flood Protection Barrier.pdf
- 创新生态补偿财政转移支付的甘肃模式.pdf
- 利用偏振-米散射激光雷达研究广州一次浮尘天气过程 Study of a dust case in Guangzhou using polarization mie-scattering lidar.pdf
- 利用模糊集理论评价公路客运站安全管理工作 Assessment of Highway Bus Station by Fuzzy Set Theory.pdf
- 含水率及燃烧性能等级对中密度纤维板点燃行为及安全性能影响的研究 An experimental study of effects of moisture content and fire retardant level on ignition and fire behavior of medium density fiberboard.pdf
- 含砷废水处理研究进展 Advances in the research on arsenic-bearing wastewater treatment.pdf
- 含有不平衡飞轮的卫星精确动力学模型研究 Research of Accurate Satellite Dynamic Model with Imbalance Flywheel.pdf
- 含磷废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PROGRESS OF PHOSPHORU-CONTAINING WASTEWATER TREATMENT TECHNOLOGY.pdf
- 含腐殖酸的新型混凝剂强化混凝处理城市污水 Municipal Wastewater Treatment by Enhanced Coagulation with A New Coagulant Containing Humic Acid.pdf
- 含表面活性剂的双组分底物光催化降解研究进展 PROGRESS IN RESEARCHES ON PHOTOCATALYTIC DEGRADATION OF BICOMPONENT SUBSTRATES CONTAINING SURFACTANTS.pdf
- 含荧光素酶四膜虫B2086-LUC全细胞生物传感器的构建及其对重金属离子的响应 Construction of whole cell biosensor Tetrahymena B2086-LUC containing luciferase and its response to heavy metal ion.pdf
- 含迟滞力约束悬臂梁的非线性振动研究 Nonlinear Vibration of a Cantilever Beam Constrained by a Hysteresis Force.pdf
- 含酚废水的渗透蒸发分离研究进展 PROGRESSES IN PERVAPORATION OF PHENOLIC WASTE WATER.pdf
- 吸附存储-间歇放电法氧化甲苯的反应过程研究 Reaction process of toluene oxidation by adsorptive storage-intermittent discharge method.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