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高等教育的“以人为本”
与和谐发展研究
王寿春
“学校以学生为本,办学以教师为本”是以人为本思想在高
等教育中的直接体现,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指导思想。
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如何实现高等教育的和谐发展研究,是本文研
究的主要问题。
一、以人为本思想及其在教育领域的体现
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坚持以人为本,
树立全面、协调、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
展”。这是中国共产党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之后的又一思
想飞跃,从“三个代表”到“以人为本”,预示着党的执政理念
有了重大调整,表明国家的发展观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和质的提
高。以人为本,是中共中央根据新世纪j新形势和新任务的要求
提出的一个重要执政理念,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指导方
针,也是各项实际工作中必须落实的重要原则。科学发展观以人
为本的思想,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历史主体论的基本观点。马克思
主义把人看作社会历史的主体,认为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
的人的活动而已。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人的
高等教育的“以人为本”与和谐发展研究157
全面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本质,也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
的。以人为本,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坚持以人为中心,把人摆在
第一位,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
都要把出发点、着眼点、落脚点放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
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上,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
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促进
人的全面发展。
应当说“以人为本”并非一个创新范畴,这一观念在国内外
的思想发展史上渊远流长。在中国丽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齐国
政治家管子就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的原则:“夫霸王之所始也,
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在国外“以人为本”的理念最早可以
上溯到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本主义”思想,其核心思想为:
一,关心人,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反对神学对人性的压
抑;二,张扬人的理性,反对神学对理性的贬低;三,主张灵肉
和谐、立足于尘世生活的超越性精神追求,反对神学的灵肉对
立、用天国生活否定尘世生活。简单地说,就是关心人,尤其是
关心人的精神生活;尊重人的价值,尤其是尊重人作为精神存在
的价值。
今天重提以人为本,既不是中国传统文化“以人为本”的重
新起用与再现,更不是西方“人本主义”的简单演绎和重复。事
实上,以人为本虽然是历史性范畴,但是在当今社会它却注入了
崭新的内涵,它是一个更新了的范畴,是一个经过质变后的“新
版本”范畴:这一范畴立足于马克思关于“人的解放”、“人的自
由全面发展”思想,扬弃了西方哲学思想发展史中关于人的理
论、吸收了当代西方社会发展理论和我国传统政治文化思想对人
认识的精华,并不断汲取着当代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实践的
营养。【1’
158大学品牌与经营
但作为一种教育的哲学思想和方法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
其最初的目的是加强师生之间的关系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很多教
育家认为学校教育太注重学科教学而忽视了学生之问的积极的人
际交往,他们极力推崇人本主义,实际上是对一直垄断教育界的
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的挑战和替代。行为主义多注重学生要干什
么(行为);认知主义注重学生的思想(认识);而人本主义则多
注重学生的感受(情感)。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高等学校中
出现了注重学生消费者的办学思想转变,强调“学生消费者第
一”,这即是“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所谓“以学生为本”,
首先它明确了学生与学校的关系,即学生作为消费者进入学校,
在一定意义上成为买方,学校则成为卖方;其次,它更加关注学
生的权利,即学生应具有获取知识、选择专业、选择教师和安全
保障等权利;再次,它提出了学校改革的目的在于不断完善自身
的培养模式、教育教学方法以适应学生发展的需求。【2’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
报告中有这样的论述:教师和学生要建立一种新的关系,从“独
奏者”的角色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从此不再传授知识,而
是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引导他们而非塑造他们。
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能体现出入的这种人格、人性、人的发展变
化。谁把握了这一点,谁的教育就会成功,谁不能把握,谁的教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中医气功学导论期末试卷.docx
- 请你谈一下你为什么要加入中国共产党谈谈为什么加入中国共产党.pptx VIP
- 2024南方电网广西电网公司校园招聘公开引进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笔试参考题库(共500题)答案详解版.docx
- DB37T19976—2011山东物业服务规范第1部分住宅物业.doc
- 七年级心理健康教案完整版.docx
- 赤泥综合利用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完整案例).pdf
- 2024款比亚迪海豹06DM-i豪华型尊贵尊荣尊享旗舰_用户手册驾驶指南车主车辆说明书电子版.pdf
- 企业技术改造资金绩效评价总结报告.doc
- 《生物化学》全套教学课件(共13章完整版).pptx
- 15-彭向刚-学习领导科学提升领导力(清华)__(全国各校课件参考).ppt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