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议古典诗词与生物教学的关系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浅议古典诗词与生物教学的关系
郑元敏(余庆县职业教育培训中心 贵州 遵义 564400)
摘 要:在生物教学中引用古典诗词,培养学生的审美观,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将生物学问题与社会文化相联系,在生物学教育中渗透人文精神、培养人文素养。
关键词:古典诗词 生物教学 人文精神 人文素养
在中学生物教育、教学中引入诗词,一方面,可使得教学内容活泼,拉近生物学与生活的距离,引起学生对生活经验的回忆,从而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兴趣,更好地理解生命科学;同时,赋予学生生物学的眼光,从而有更广阔的文学视野,并认识到扎实的生物学知识对文学创作也非常有益处;对生物学与文学交叉的关注,可以为以后从事科学文学创作打好基础。另一方面,又可以给学生提供从人文的视角去看生物学问题的素材,将生物学问题与社会文化相联系,在生物学教育中渗透人文精神、培养人文素养。
一、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生物学
许多诗词是诗人对自然景观的观察、筛选,并融入个人的情感而创作出来的,是自然世界在诗人心中的投影。这些诗词可看作是一种观察和思考的结果,这和科学研究的结果具有一定的相似性,相当于简单的科学探究结果并对生命现象进行解释的案例;同时,由于它的短小精悍,语言优美,便于中学生阅读,很适合用于对教学内容的阐述,也可用于作为思考题对所学知识进行检验、应用。
有大量的诗词描绘了生物个体的特点。如《诗经middot;国风》中的《燕燕》“燕燕于飞,差池其羽。”王安石的《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有的诗词则反映了生命现象,例如不同生物之间、或者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如:《诗经middot;国风》“维鹊有巢,维鸠居之”;张九龄《感遇》“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岂因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有些诗词似乎与生命现象无关,却隐含着一些生物学问题。例如,有些诗词描绘了诗人所处的历史时期某地,比如三峡的自然环境,这就为我们今天追溯当地的环境条件变迁提供了证据。如李白《下江陵》“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绅《闻猿》“见说三声巴峡深……始信哀猿伤客心”。这些诗词可以互相印证,表明当时的三峡地区猿猴数量较多,生态环境应该较好。另一方面的例子,如关于秋愁的描绘:李煜《乌夜啼》“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等。对于为什么会有秋愁,今天的生物学研究已经能够利用神经调节、激素调节的知识去进行解释了。
二、可以由此感受自然与生命之美和诗词意境之美
在生物学教学中引入诗词,在更好地理解生物学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自然之美、生命之美,并感受诗词所描绘的意境之美。例如,自然界中的蛙鸣,可以让人感受到自然界的和谐与韵律,感受到生命之美。对此进行描绘的诗词,如辛弃疾的《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赵师秀《约客》“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在诗人笔下,经过剪辑、组合,再现并美化了这样的意境,使它永恒,使我们可以体会到那些“蛙”一直在唐诗宋词中“鸣唱”。
三、如何将诗词引入生物教学
1.导入新课时适当运用诗词,既可导出本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又能在新课一开始就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牵引住学生的思维。例如,在讲授“生物与环境”时,可运用“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来导入新课。
2.可以利用诗词设置悬念,采用发现法、探索法、目标教学法等,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质疑、探索,激发学生“知新”的欲望,促进知识的迁移和深化。例如,在讲授有关“物种的多样性”的内容时,可运用学生很熟悉的诗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来启发学生。春天为什么处处闻啼鸟呢?给学生留下悬念,让学生通过思考质疑探索等自主学习自己去寻找正确的答案。这样,就能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收到如同章回小说、电视连续剧的“悬念”效果。
3.编制练习题,引导学生练习。
(1)“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是唐朝诗人李白的著名诗句。试从生物圈水循环的角度分析:①黄河之水天上来是否有科学道理?②诗人对“黄河之水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描述是否完全正确?
(2)“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从家蚕的发育过程来分析,这句诗有什么不准确的地方?你能通过改其中两个字使之既有科学性,又不失艺术性吗?
(3)“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所描述的自然现象反映了( )。
A.地域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B.温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C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