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客途秋恨》的文学阅读
《客途秋恨》的文学阅读 陈国球
一、凉风今昔
凉风有信,秋月无边。文化传统就好比轻轻吹拂的微风,好比天边洒落的
明月,与我们的先祖、父母,以至我们自身,一同渡过悠悠岁月。偶尔回首,才
醒觉其间的 色相声痕,历历淅淅。《客途秋恨》,大约两百年前出现的一曲南
音,凭借凉风秋月,一直飘荡到今日的香港;尽管曲中的红豆西风与大众关怀的
科技经济,似乎没 有半点关涉,但其间的缠绵游丝却时时在日照下闪映。在九
十年代回归前夕,董启章的一篇《永盛街兴衰史》,就以《客途秋恨》的曲词来
作为港人文化身份追寻的 小说骨架;还有为香港的身世立碑的施叔青,也在《她
名叫蝴蝶》一书中,找个缝隙让黄得云启齿唱一段 “况且客途抱恨对谁言”的南
音。在八十年代前途一片迷惘的时日,张国荣扮演的十二少在电影《胭脂扣》中,
与梅艳芳演的妓女如花,就以 “斜阳照住个对双飞燕”的曲文,开展一段凄迷情
孽,哀叹然诺无凭、死生难共。如 果我们稍稍掀揭香港过去的日子,更会见到
这首南音曾经掀动的风流。从二三十年代开始,不断有伶人和瞽师在妓院、茶楼,
或者广播电台公开演唱,更多次灌录成 唱片;又最少先后三次拍成电影,分别
由薛兆荣、白驹荣,和新马师曾主演缪莲仙一角。五十年代还有画家潘峭风制成
风格清疏的画幅,伍百年又据曲文演义为小 说,刊于《自然日报》副刊。可见
这首南音在大半个世纪以前,已在多种媒体间穿梭变奏。由此积渐成文化的遗传
因子,虽然潜隐在日新月异的声光屏障之下,但水 流不息,在不同的时空随时
浮现于我们的意识世界,甚至不需要假借虚伪的怀旧风潮。因此,我们可以看到
许鞍华在她的 “类自传” 电影中借用 “客途秋恨”的旧题渲染悒郁的情怀,片中
白驹荣的一曲南音就不经意地与刘禹锡《乌衣巷》并臵,好比一勺破碎的流光;
张错在二千年追悼诗人朋友陈本铭,也以 “秋声桐叶落,衰柳锁寒烟”的曲文敲
响怀人哀歌的音符。今日和过去,就由这许多偶遇和余韵如线相连。这就是 “文
化关联”的一种表现。
长久以来,《客途秋恨》一曲除了成为黎民大众娱乐魂性的消费品之外,
更因为 “曲辞凄艳,行笔摇曳多姿” , “反复顿宕之妙,有如欲堕还飞絮往来;
写缠绵眷恋 之情,恰似炉香静逐游丝转”,深受 “文人雅士”的爱惜;更有不
少学者分别从本事、作者,以至版本、音乐曲式作过深入的研究。我们都知道,
南音本是一种表演艺术,其中文辞音乐(尤其唱腔技巧)都非常重要;如果割裂
处理,只能得其一端。然而本文还是选择从文学角度,对曲词文本作出细读分析;
主要是因为笔者个人的专业训练使然。笔者有兴趣了解这首岭南 “雅曲”是否经
得起正规的 “文学分析”,为甚么受到 “文人”屡屡推许。至若这番考察能对将
来的综合研究稍有帮助,则是额外的收获了。
二、南音与《客途秋恨》
广东南音是在 “木鱼”和 “龙舟”的基础发展出来的说唱歌体,主要以弦
乐拍和,用粤语撰写曲词和演唱。所谓 “南音”是相对于 “桂林官话”或 “戏棚
官话”而言。南音的类别,一般分为 “地水南音”、“戏台南音”和 “老举南音” ,
而以 “地水南音”为正宗。 “地 水”本是卦名,因为过去城乡不少盲人从事占
卜,所以把卦名转为盲人的别称。唱者男的称为 “瞽师”,女的叫 “师娘”。从
内容而言,南音可分 “雅曲”、 “俗 曲”和 “谐曲” 。所谓 “雅曲”就是以曲
中文辞典雅优美为特征。这些通俗的说唱文体中出现典雅文辞,当然是文人参与
的结果。在中国文学传统之内,文人为主的精英文化与民间文化融合的例子,并
不罕见。《客途秋恨》可说是近世出现的一个典型例子。
《客途秋恨》曲文中说: “小生缪姓莲仙字” 。所以前人多据此判断这首
南音的作者是缪莲仙。缪莲仙名缪艮( 1766——?),字兼山,因为仰慕李白,
故又号 莲仙子。他是清朝乾隆年间的人,工诗文, “尤工小词,锦 口绣心,别
具风流,有元人气味” ,着有《文章游戏》四编。缪莲仙的科举路途并不顺畅,
为了谋生只好 奔走于燕、齐、越、吴、闽、皖、豫、粤之间。在广州时遇上珠
江河上花舫的名妓麦秋娟,结下一段情缘。因此曲中讲述缪莲仙与妓女麦秋娟的
故事,似乎有其现实 中的本事。然而近时不少学者又对缪艮为本曲作者的讲法
有所怀疑,其它被疑为作者的有张维屏(号南山, 1780—— 1859)、宋湘(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