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论“黄家所得,从湿得之”对胎黄治疗的指导意义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浅论“黄家所得,从湿得之”对胎黄治疗的指导意义
刘俊岐1 师建平2
(1内蒙古四子王旗乌兰花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011880)
(2内蒙古医学院中医学院 010059)
【中图分类号】R2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2)10-0424-02
【摘要】 从《金匮要略》之“黄家所得,从湿得之”中得到启发,试述了该句对新生儿黄疸病因、病机及治疗的启示。
【关键词】胎黄 湿邪 新生儿 茵陈蒿汤
【Abstract】 Based on the significant meaning of the sentence Jaundice is caused by dampness in Sypnosis of Prescription of the Golden Chamber we discussed the significant point it carries to the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as well as treatment of the neonatal jaundice.
【Key words】neonatal jaundice nathogenic dampness neonatal yinchenhao decoction
胎黄,是指新生婴儿全身皮肤粘膜、巩膜和小便出现黄色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临床上首先要辨别是生理性还是病理性,然后再对病理性胎黄进行辨证论治。
胎黄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新生儿黄疸。唐代以前诸医家对黄疸多有论述,但对胎黄论述不多。本文从《金匮要略》“黄家所得,从湿得之”出发,试述了新生儿黄疸的病因、病机及治疗。
1 病因病机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所论黄疸病主要病机有湿热、寒湿、火劫发黄、燥结发黄、女劳发黄、以及虚黄,但其重点在于湿热发黄。仲景所言“黄家所得”的“家”,对此有三种不同的解释:一是皮肤黄染时间较久的患者;二是黄染症状较重的患者;三是泛指黄疸病人。从儿科的实际情况来看,小儿由于有其特定的生理病理特点,病理性黄疸其黄染的程度往往较重,因此第二种解释更适合于儿科实际。那么“黄”又是什么原因引起的?从众多医家的总结,“黄”的表现与湿关系密切。“湿”有“湿热”与“寒湿”之分。《金匮方衍义》中记载:“黄疸必内湿热所发,湿有天地之湿,有人气之湿,有饮食之湿,诸皆内应脾胃,淤而成热,郁积而发,则一身热而土之色出见于表为黄疸也”。赵良仁在此把湿邪致黄作了较全面的概括。结合新生儿的特点,初生儿从母体而来,母亲素体内蕴湿邪就可能感染胎儿,或新生儿生后感染湿邪而发病。也由此可以看出“黄家所得,从湿得之”有助于我们认识胎黄的病因。
五脏之中脾为土脏,土在五色为黄,其特性之一为喜燥恶湿,一旦湿邪困脾必然影响脾的正常功能。但是不是仅有湿邪就一定会表现出黄染的情况呢?仲景进一步指出:“一身尽发热而黄,肚热,热在里,当下之,”,我们知道一身尽发热主要指热度很高,毫无寒象,特别是腹部发热更重。通过本句,应该说黄疸的发病机制仲景已经暗示,若无热邪仅有湿邪尚不足以导致黄疸的发生,这在其另一条文中可以印证,他说:“脾色必黄,瘀热以行”,“瘀热”者湿热郁积也。因此单纯湿邪尚不能导致发黄,黄为土之色,逼土色外现者,以湿热为主要病因,另外还有寒湿之邪。再从儿科的特点看,小儿“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从阳化热,最终致湿热为病;小儿“脾常不足”,兼之其母内蕴湿邪,在产前或出生时传于胎儿,两因相合使小儿更易出现湿困于脾而发黄的症状,这与临床也是相当符合的。
2 治疗
治疗原则的制定源于对病因病机的深刻认识,前面我们结合儿科的特点,根据张仲景的黄疸病篇分析了胎黄的基本病因病机,即以湿为中心,多与热合。张仲景根据自己的认识提出了黄疸的治疗原则及处方用药。“黄家所得,从湿得之”既然黄由湿邪诱发,那么针对湿与热合的湿热之邪当然用清热利湿的方法。
其中著名的茵陈蒿汤是为代表。方中重用茵陈为君药,本品苦泄下降,善能清热利湿退黄,为治黄疸要药,并以它作方名。臣以栀子清热降火,通利三焦,助茵陈引湿热从小便而去。佐以大黄泻热逐瘀,通利大便,导瘀热从大便而下。三药合用,利湿与泄热并进,通利二便,前后分消,湿邪得除,瘀热得去,黄疸自消。临床应用茵陈蒿汤加减并结合西医治疗治疗新生儿黄疸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金春梅等[1]用茵陈蒿汤加减(茵陈6g,桅子、黄芩各4g,甘草1.5g,大黄1g)治疗54例,均全部治愈。治疗时间最短3日,最长7日。
徐维群等[2]用加味茵陈蒿汤(茵陈6g,桅子3g,黄柏3g,大黄1g,板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