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谈临证“治人”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浅谈临证“治人”
孙明著
(平昌县人民医院肛肠科, 四川 平昌 636400)
中图分类号: R-0 文献标识码:B
《内经》云:“病为本、工为标,标本不得,邪气不服”。意思是在疾病的治疗中,病人所患的疾病是最根本的,医生的想法和做法都应符合病员的实际,医患之间关系必须摆正,必须协调,否则难以制伏邪气。因为任何疾病都不是孤立的东西,它们都存在于具体的病人身上。人是具体主观能动性的,而且除了病理生理的共性规律外,尚有不同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生活习惯、精神状态等个体特异性,因此临证治疗不但要因病制宜,而且要因人制宜,即是说:既要治病,更要治人。
所谓治人,就是根据病人不同年龄、性别、体质、生活习惯、精神状态予以适宜的治疗,以利治病,加速病愈。
《温疫论.老少异治论》说:“凡年高之人,最忌剥削,设投承气,以一当十;设用参术,十不抵一。盖老年荣卫枯涩、几微之元气易耗而难复也,不比少年气血生机其捷,其气勃然,但得邪气一除,正气随复。所以老年慎泻,少年慎补,何况误用也。亦有年高禀厚、年少赋薄者,又当以权,勿以常论”。可见不同年龄的生理状况和气血盈亏是不同的,治疗用药亦当有别。小儿稚阴稚阳、脏腑娇嫩、气血未充、易寒易冷、易虚易实、传变迅速,因此治疗忌投竣攻,用药宜精、轻、清、灵,少补。而老年人生机减退,气血亏虚、患病多虚或虚实夹杂,治虚证宜补,有实邪攻邪当慎重,药量较青壮年轻。
性别不同,各有其生理特点,妇有经带胎产,男有精气溢泻等。妊娠用药有妊娠禁忌,产后要考虑到气血亏虚及恶露等,男要注意养精血等等。
前人有:“膏粱之体”与“蔾藿之体”之别,即体质强弱有不同,尚有寒热偏盛和禀赋之不同。阳盛或阴虚之体,慎用温热之剂;阴盛或阳虚之体当慎寒凉;体强者药量宜重,体弱者药量宜轻,至于“牛刀杀鸡”、“杯水车薪”俱不相宜。《灵枢.论痛篇》说:“胃厚、色黑、大骨及肥者皆胜毒,故其瘦而薄胃者皆不胜毒也”。《素问.五常政大论》:“能毒者以厚药、不胜毒者以薄药”。
《素问.血气形志论》:“形乐志苦,病生于脉,治之以针刺;形乐志乐,病生于肉,治之以针石;形苦志乐病生于筋,治之以熨引……”说明疾病不同,可反映出不同的情志改变,又要以不同的方法治疗。
情志可以致病,亦可治病。《素问.五臟别论》:“……恶于针针石者,不可与言至巧,病不许治者,病必不治,治之无功矣。”《素问.经络别论》:“勇者气行则已,怯过者着而为病也”,说明信心、意志和精神均与疾病的生成和疾病的治疗有直接的关系。因为精神情志活动与人体生理、病理变化密切相关,卒然强烈或反复持久的精神刺激,可使人体气机逆乱,气血阴阳失调而发病。情志波动又能使疾病恶化或病情加重。如:高血压患者,遇事恼怒,肝阳暴涨,血压上升而发眩晕或晕厥等;心脏患者也常因情志波动而病情加重或恶化。然而心情舒畅、精神愉快则气机调畅、气血和平有利于恢复健康。
精神治疗是一种技术和艺术,中医临证特别重要。日常实践告诉我们,临病人,医务人员的言语表情和服务态度,若能使病人精神舒畅、气机调和,充分调动病员自身的积极性以克服消极被动接受治疗的局面,使之有乐观的情绪,坚定的信心和安全感,活跃机体自身的抗病机能和修复能力,以增强对疾病转归有决定性影响和内因作用,从而促进疾病的痊愈,这对于慢性疾病尤为重要。否则如象消极悲观的郁闷情绪长期不解,则正气难以恢复,即如《内经》传说:“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年轻中医为何难以旗开得胜?诚然与病人的主观观念和精神情志攸关。古人曰:“哀莫大于心死”,给病人的第一印象是年轻、经验少,因此就没有一种安全感和信任感,也就不愿拿生命来玩游戏,避而远之。更医已尽或迫不得已而就少医者,亦是勉强,试试的心理,忧心忡忡,顾虑重重,精神不治,自身能动性降低,即使药证相符恰当,亦难收十分的效果。服药之后,若有效果,也许会以为疾病简单;若病重缠绵,效果较缓较微,也许会认为该治疗有误……实为少医治病艰难之一斑也。故少医当以和渴的态度,耐心讲解劝导,一丝不苟诊察,才能取信于病人,调动内因的积极性,方可达预期的治疗目的。所谓“精神治者,病去半矣”。
药物、针灸、按摩等治疗手段和措施,固然是促使疾病好转或痊愈的重要因素。但毕竟是一种外部条件,只有通过象人体正气这样的内在基础,才能够发出应有的作用,所以最具决定意义的可以??接左右病体康复的因素应该是体内的正气、乐观的情绪和坚定的治愈信心。
明代医家李中梓曾发现有的病人甚至可以表现出:“参术沾唇惧补,心先痞塞;硝黄入口畏攻,神即飘扬”等对治疗非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