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智者想象_生命不能承受之重_王小波与鲁迅想象精神之比较
网络出版时间:2011-5-12 11:34
网络出版地址:/kcms/detail/33.1345.g41134.020.html
第 24 卷第 3 期 温 州 大 学 学 报·社 会 科 学 版 2011 年 5 月
Vol 24, No 3 Journal of Wenzhou University · Social Sciences May, 2011
智者想象: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 王小波与鲁迅想象精神之比较
童志祥
(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浙江温州 325035)
摘 要:王小波的后期创作逐渐从《黄金时代》、《青铜时代》中的顽童想象走向《白银时代》中的智
者想象。随着作家在创作过程中理性多于感性,观念大于形式,其想象精神也由起初卡尔维诺式的“轻
逸”逐渐嬗变为鲁迅式的“凝重”。尤其是在受虐倾向、孤独情结、悲观意识等三个方面,王小波小说
创作中(尤其是后期小说)的想象精神与鲁迅在《野草》中的想象精神,显然存在着一脉相承的关系。
关键词:王小波;鲁迅;想象精神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3555(2011)03-0093-06
DOI :10.3875/j.issn.1674-3555.2011.03.013 本文的 PDF 文件可以从 获得
长期以来,学界对王小波和鲁迅之间的比较研究并未予以足够的关注。已发表的为数不多的
几篇论文中,论者基本上都聚焦于王小波和鲁迅身上所体现出的“文化批判意识”,或更多地强
调他们作为“智者”的愤世姿态和反叛精神。如有论者认为,“从鲁迅到王小波,贯穿的是20 世
纪中国精英知识分子特有的文化批判意识以及‘文化-国民性’主题。”[1]另有论者则直接以“文
化批判意识”为线索,将王小波与鲁迅作为 20 世纪中国文学中两个独特的个案来比较,认为“他
们坚持独立撰稿人的自由立场,以犀利的杂文和批判意识的小说著称于世”[2] 。然而,除了鲜明
的批判意识之外,我认为王小波与鲁迅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相似之处,即他们在创作过程中所表
现出来的想象精神。事实上,王小波和鲁迅都属于那种想象力无与伦比的作家。对王小波来说,
想象天赋无疑就是一对灵动的翅膀,他常常驾着这对翅膀扶摇直上九重天,彻底沉浸在自我欢腾
的愉悦中。就像一个小孩举着纸飞机迎风奔跑一般,他所追求的是一种纯粹意义上的有趣,小说
创作成为摆脱尴尬现实的最佳手段。想象的世界,成为他拒绝庸俗的最后一方乐土。至于鲁迅,
①便是这种想象精神的结晶。
他似乎是将想象天赋化作了一柄利铲,直掘自己的灵魂深处。《野草》
尽管王小波和鲁迅的想象精神在表现形式上有所不同,但骨子里,他们却是“殊途同归”的。
笔者将从受虐倾向、孤独情结、悲观意识等三个方面来具体比较王小波小说创作中(尤其是后期
小说)的想象精神与鲁迅在《野草》中的想象精神,以厘清两者之间存在的一脉相承的关系。
一、受虐倾向
关于鲁迅作品中的受虐意识和自虐倾向,近年来,已成为学界的热门话题。虽然鲁迅小说中
收稿日期:2010-09-15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