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满族舞蹈形态的美学研究.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谈满族舞蹈形态的美学研究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浅谈满族舞蹈形态的美学研究 张明月 黑龙江艺术职业学院 150080 摘要 世界是一个过程,一个肯定(正)、否定(反)和否定之否定(合)的过程。艺术是世界历史过程中的一个环节,既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精神这三个环节中人的精神这一环节。在人的精神这个环节中,艺术又是表现为感性(物质形态)这一环节。满族的舞蹈拔高了人们的“简朴生活”。他们生活的地域的生态环境和生产方式,决定了满族舞蹈于其他民族舞蹈的差异性。 关键词 满族 舞蹈形态 美学 黑格尔认为,世界是一个过程,一个肯定(正)、否定(反)和否定之否定(合)的过程。艺术是世界历史过程中的一个环节,既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精神这三个环节中人的精神这一环节。在人的精神这个环节中,艺术又是表现为感性(物质形态)这一环节。因此“艺术是绝对理念的感性显现”,由于在黑格尔那里,美就是艺术,就是艺术美,所以美也是“绝对理念的感性显现”。 北方民族,包括满一通古斯族,自3000年前就活跃在贝加尔湖至黑龙江沿岸和自阿尔泰山至大兴安岭这一富庶美丽的欧亚大陆。这里的自然环境决定了他们的生产、生活方式,自然经济形态,从而也决定了他们的精神文化,诸如宗教信仰和娱乐方式形成过程中的差异。 从文献上来看,妈祖属于阿尔泰语系中的满一通古斯语族。满一通古斯语族各名族,后来在后金政权和清代时都被编入了满八族,所以他们在语言、习俗、劳动方式上都有许多共通之处。 我们将满族舞蹈形态分成:森林狩猎舞蹈形态、萨满祭祀舞蹈形态、民间踏槌舞蹈形态,下面一一探索一下他们的美学特征。 (一)森林狩猎舞蹈形态 我们从东北三省和内蒙古、新疆、河北等地的舞蹈集成来看,森林狩猎舞蹈形态的满族舞蹈非常丰富,列举如下: 1.《辽宁省舞蹈集成》记载着森林狩猎舞蹈形态 清太祖努尔哈赤统一建洲女真,建立后金政权,清代宫廷由于典庆宴飨的舞蹈有“庆隆舞”,它原是满族传统民间舞蹈“莽势”和“扬烈”舞。满族统治者建立清政权后,就将这些民间舞收入宫??,并于乾隆八年(1743年)定制为“庆隆舞”其中“扬烈舞”是戴面具,跳跃倒掷像异兽的32人,介胄弓矢骑禺马者八八,周旋驰逐,像八旗。一兽受矢,群兽慑服,是典型的森林狩猎舞蹈形态。 2.《吉林省舞蹈集成》记载着满族森林狩猎舞蹈形态 关于群舞《巴图鲁瞒尼》(英雄神),吉林石氏神本载,“身穿金光闪闪的盔甲,手执一杆金色大枪”,“护军八对,带兵千万,征南讨北,驰骋沃野,威震四方”,众栽力手持绘有狼、虫、虎、豹、鹰、蟒、蛇、雕图形的八面黄色大旗,同萨满在一起在七星斗前跳起群情激昂的舞蹈从形式上看当是征战英雄的舞蹈。在远古时代征战和狩猎的舞蹈大致相同,征战是人与人的厮杀,狩猎是人与兽的对决,在舞蹈形式上是一样的,从群兽的形态上来看,有着鲜明的图腾意味,这是由山林民族狩猎的生产方式形成的动物崇拜,所以《巴图鲁瞒尼》的舞蹈应是森林狩猎形态舞蹈的流变。 3.《黑龙江省舞蹈集成》记载的满族森林狩猎舞蹈形态 肃慎族是先秦以前生活在黑龙江地区东部和北部的古老民族。《竹书纪年?五帝纪》:“肃慎者,虞夏以来东北方大国也,一名息慎。”《魏书?乌洛侯转》载:“南北朝时东部的肃慎后裔勿吉兴起。常穴居,善射猎。头插虎豹尾,以皮为裘。”所以使“东海莽势”、“野人舞”、“拍水舞”、“扬烈舞”等一批满族舞蹈传承至今。其中“扬烈舞”就是最具典型意义的森林狩猎舞蹈形态。 4.《新疆舞蹈集成》记载的森林狩猎舞蹈形态 在伊犁河畔,蔡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文工团,蒋爱新舍里镇乌珠牛录村的老艺人吴景石传授的萨满舞改编成《古代锡伯猎人舞》,这也是一个森林狩猎舞蹈形态的舞蹈。 从以上远古传承至今的各地域的满族森林狩猎舞蹈形态来看,都继承了满族先人的“善射猎”的习俗。比较突出的是“扬烈舞”,这种舞蹈形成集中反映在“骑马”、“射兽”上。不论是清代宫廷的“扬烈舞”还是宁古塔流行的“民间扬烈舞”还是其他的狩猎舞,都显形为模仿行为。这种森林狩猎舞蹈形态,折射出满族“童年世代”理性光彩。具有情感性和形象性,情景交融,迷狂的舞蹈,奠定了满族森林狩猎舞蹈的基础,从而使他接近了审美创造。因为除了形态美,还有一个动作美,才能构成完整的审美创造。 (二)萨满祭祀舞蹈形态 1.《黑龙江省舞蹈集成》记载的萨满祭祀舞蹈 康熙初成书的《宁古塔山水记》载:“俗上鬼。有疾必跳神祈禳,名曰插马(萨满),头戴铁马,衣彩人,腰围铁档,手摇扇骨,跳跃转折……乌喇插马,虎头熊皮,其形更怪

文档评论(0)

sheppha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134022301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