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导语艺术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导语艺术
郭永静 辽宁省朝阳县台子乡苏家店小学 122000
摘要 笔者对语文教学中的导语艺术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导语艺术
在语文教学中,课前导语的质量,往往会直接影响到整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效果。四十分钟,分秒必争,重点、难点突出,段落清楚,层层紧扣,上下衔接,任务明确。为此课堂导语要加强目的性,克服随意性和盲目性。要符合总的教学目的,体现教学意图,注意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切忌花样翻新、洋洋洒洒、离题万里。根据我几年来的教学实践,将新课导语总结出以下几种形式:
一、故布疑云、设置悬念。
这种导课方式是教师导课时使用最普遍的一种导课形式。即教师根据课文内容巧妙地设置与文章中心内容相关的问题,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逐渐掌握相应的知识。例如讲《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一课时,我提出了这样的三个问题:“这个中国孩子发出了怎样的呼声?”“他为什么要发出这样的呼声?”“孩子的爸爸是个怎样的人?”前两个问题学生们很容易回答,而第三个问题则需要对课文分析之后才能得到答案,这样本节课就由这三个由浅入深而又相互关联的问题将学生带入到课文的学习之中去。这样,抓住课文重点造成悬念,牢牢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激起了学生急于从课文中寻找答案的迫切心情。揭示答案的过程当然需要教师的指点,但更重要的是必须要靠学生自己去探索。
二、创设情境,切身体会。
课堂情境主要指课堂的教学气氛、基调,它是由师生两个方面的情绪、精神状态等心理因素构成的。导语,往往是饱含感情、形象生动的语言,为课堂定下基调,制造气氛。一堂课的导语究竟采取哪种基调,哪种感情色彩,必须与教材的基本情调一致。
导语创设课堂情境的作用,是由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决定的。在欢快、轻松的气氛中,便于学习那些令人鼓舞、令人愉悦的内容;在庄重肃穆的气氛中,便于学习那些思想境界高尚、充满思辩色彩的内容;在悲痛、沉郁的气氛中,便于学习那些怀念烈士、继承遗志的内容;在高涨、昂扬的气氛中,便于学习那种富有战斗精神的内容等。在语文课本中有许多优美的写景及对学生们有很强的情感教育意义的文章。在对此类文章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亲身去体会,与作者感同身受,便于学生理解课文。
三、谈话导入、直奔主题。
这种形式的导语具有开门见山,直接揭示主题的优势,并以此来确定本堂课的任务。如《小英雄雨来》这节课,可以这样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有关抗日战争时期的文章。它讲述的是根据地的小英雄雨来机智勇敢地与日本侵略者斗争的故事,这样学生就可以直接了解本课的中心及学习方向。这种形式的导语,要求教师必须建立在对教材的深刻理解上,它直接规范了教师与学生的学习行为。
四、媒体介入,直观形象。
此法是很多教师最喜欢的导课形式。它最能使学生一开始就入情入境。其中,音频与视频的结合是最理想的选择。它可以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心灵和理智,目的是唤起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一个学生对学习感兴趣,引导学生在愉悦中进入学习。如在教授《秋天的雨》时,可播放舒缓、优美的音乐及有关秋雨的??片;在讲授古诗《独坐敬亭山》时,可以让学生观看敬亭山风光视频,来感受作者对敬亭山的喜爱之情。这种导课形式能够让学生更加形象直观地了解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知识,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新旧结合、形成体系。
语文课本中的题材内容,前后的知识点,虽自成体系,文章的形式却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新旧结合”就是教师在备课时通过认真研究新旧语文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通过回顾已学的知识来引出新的知识的过程,从而达到“温故知新”的效果。
教无定法,新课导语也远不止如此,要想每节课都有一个吸引人的课前导语,它需要教师在上每一节课之前都要认真备课,因课而异,贴近主题,适应学生。只有这样,才有利于教师对知识人的传授,有利于教师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正版) GB 50367-2013 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docx VIP
- (2025春)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doc
- 小学课程表word模板可编辑a4纸打印.docx VIP
- 栽培小能手.ppt VIP
- 2025年CCAA国家注册审核员考试(认证通用基础)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详解(5卷).docx VIP
- 14.2+血管与心脏+第2课时(教学课件)生物苏科版2024八年级上册.pptx VIP
- MSDSFORsilicondioxide白碳黑英文安全技术说明书.pdf VIP
- 15J401 钢梯-标准图集.docx VIP
- 药剂学(第9版)ER 9-1 第九章液体制剂的单元操作(课件).pptx VIP
- 土地复垦方案编制规程通则.doc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