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宋人对化石的认识.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漫谈宋人对化石的认识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漫谈宋人对化石的认识 王绪蕾 郑州大学历史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01 中图分类号:Q91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41-1413(2011)11-0000-01 摘要:化石来被称之为沧海桑田的见证,且是古生物学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中国在很早以前便对化石有了明确的记载,而到了宋代人们对化石的认识更是达到了一个顶峰,无论是在深度还是广度方面都比前代有了很大的进步,本文主要从宋代的一些著作来探讨宋人对古生物化石的认识。 关键词:宋代;古生物;化石;知识 当代地球是生物主宰的时代,生活在地球上的生物形形色色,丰富多彩,它们遍布于地球的每个角落繁衍生息,为地球增添了无限生机。然而,如此多姿多彩的生物界来自何方?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是何种面貌?它是如何发展到今天的繁荣世界的呢?这一切都记录在保存与岩层中的化石上。   化石,是指那些保存在岩石中的古生物遗骸或遗迹。化石区别与一般岩石的特点在于它必须与古生物相联系,它必须具有诸如形状、结构、纹饰和有机成分等生物特征,或是有生物生命活动所产生的并保留下来的痕迹。目前认为有关化石记载最早的文献应该是成书于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的《山海经》的《海外西经》:“龙鱼陵居其北,状如狸,一曰鰕,即有神圣乘此以行九野,一曰鳖鱼,在沃野北,其为鱼也如鲤”。这也是关于鱼类化石的最早的记载,只是当时由于认识不够,人们对于自己无法解释的东西或现象通常就将其神化。之后各朝代对于化石都有记载,如南朝宋盛弘之《荆州记》、沈怀远《南越志》、北魏郦道元《水经middot;涟水注》以及唐代李吉甫《元和郡限制》、段成武《酉阳杂俎》等。只是到了宋代,有关化石记载的书籍不仅在数量还是认识的深度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宋代记载化石的书籍有杜绾《云林石谱》、苏颂《本草图经》、唐慎微《经史类大观本草》、沈括《梦溪笔谈》等,其中尤以沈括对化石的认识最为深刻,堪称揭示化石成因的第一人。 一、 沈括《梦溪笔谈》中对化石相关的记载及研究   沈括(1031—1095),字存中,钱塘(现浙江杭州)人。《宋史middot;沈括传》中评价他:“博学善文,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无所不通,皆有所论著”。可见,沈括不愧为当时最伟大的科学家。《梦溪笔谈》是沈括晚年隐居梦溪园将他一生所见所闻及研究心得以笔记的形式写的著作。内容涉及数学、天文历法、地理、地质、气象、物理、化学、冶金、兵器、水利、建筑、动植物学以及医药学等,几乎涵盖的所有的领域,英国科学技术史学家李约瑟赞扬《梦溪笔谈》是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 在《梦溪笔谈middot;延州化石》卷二十一记载:“近岁延州永宁关大河岸崩,入地数十尺,土下得竹笋一林,凡数百茎,根干相连,悉化为石。”这里所记载的是在今山西省延安地区发现的化石。经现代研究表明可能是一亿多年前中生代一种叫做新芦木的蕨类植物化石。在《“蛇蜃”化石》卷二十一记载:“治平中,泽州人家穿井,土中见一物,蜿蜒如龙蛇状,畏之不敢触。”这是记录在今山西晋城一带在挖井过程中发现的一化石,当时人们由于认识欠缺,以为是蛇,不敢触碰。这里所谓的蛇蜃是一种传说的似蛇并具有鳞甲的动物,事实上是不存在这种动物的。经现代研究“蛇蜃”化石可能是一种鳞木的植物化石,并不是所谓的动物化石。鳞木是生活在泥盆地纪一、二迭记之间的高大乔木,其叶座在平面上具有菱形的轮廓,把干、枝完全遮盖着,如鳞片之状,所以当时误以为是蛇蜃的鳞甲。此外,在卷二十四《海陆变迁》篇中记载:“予奉使河北,遵太行而北,山崖之间,往往衔螺蚌壳及石子如鸟卵者,横亘石壁如带。”沈括在太行山发现山崖中间充斥着螺蚌化石。 沈括不仅仅停留在对化石名称、产地,形状特征的描述,而是进一步推断他的成因,甚至联系到古代气候变迁和海陆变迁,这正是他高人之处。如在延州发现化石后,引发他这样深思:“延郡素无竹,此入在数十尺土下,不知其何代物。 无乃旷古以前,地卑气湿而宜竹邪?”即延州一带从来没有竹子,而这些埋在地下的竹笋是否是因为远古以前,这里的环境原本是适宜竹子生长的。沈括从陕北不产竹,而化石象竹,推论旷古以前这里的气候比较温暖,此地可以生长竹子。在海陆变迁篇中“此乃昔之海滨,今距海已千里。”通过观察太行山的螺蚌化石及砾岩的沉积带,推断这里过去是海滨,沈括论证的方式、思想的逻辑性等,这是符合现代地质学关于太行古陆在地史上曾多次遭受海浸的结论的。   沈括在推断化石成因方面,都有缜密的逻辑推理过程,如“婺州金华山有松石,又如核桃,芦根,鱼蟹之类皆有成石者,然皆其地有本物,不足深怪。此深地中所无,又非本土多有之物,特可而异。”说的就是在婺州也发现有植物动物化石,但那些植物动物就是当地有的,不足为奇。而这种竹笋是不会生长在

文档评论(0)

xyz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