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网络简史及传播新模式
2010年秋 网络社会学 第2讲 互联网的社会文化简史及其技术价值观 孙 藜 本讲主旨 两种看待互联网(包括所有技术)的视角 技术决定论和社会决定论 网络技术和应用简史 军用、商用、民用扩展的几个关键时点 网路的基本技术架构及其价值观 从资源共享到集体参与:Web1.0到2。0 1946年2月15日:ENIAC诞生 1、日常概念史:从计算机到互联网 从三个最熟悉的小概念能感受到什么? 计算机:如何计算?——计算什么? 电脑:如何思考?——思考什么?使用何种语言? 互联网:如何互联?——联结了什么? 语联系起来,从直观感性角度重新理解:所谓“互联网”, 似乎就是:联系在一起的一些能够思考(“计算”)的机器。 麦克卢汉的观点:“媒体是人体的延伸”;中枢神经的外化 问题是:人在哪里?人机如何互动?人与人由这些机器中介的互动是如何展开的?它将替代我们思考吗?…… 现实的与想象的 技术决定论和社会决定论——两种理解互联网的视角 自19世纪以来技术决定论与社会决定论就经常爆发争论 技术决定论: 指“技术发展是内生动力的唯一结果而不被其他因素所影响,塑造社会来适应技术模式”; 马克思主义中最具雄辩力的陈词;“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物质基础是社会、经济和政治变迁的首要动力;但上层建筑也反作用于物质基础; “乐观”和“悲观”背后的一致 网络内嵌着像自由、平等、共同体、利他主义和民主等价值; 同时,也内嵌着社会控制、纪律和等级等——; 技术形式具有与生俱来人类无法干预的特性 社会决定论 社会决定论是指技术是中立工具,非技术动力——如社会阶层、政治权力,甚至是个人性格——对它们的设计与控制具有独立影响。 芒福德和埃吕尔为代表 网络没有什么新奇或新颖之处,通过先前存在的社会与政治变迁就能理解其影响。 只需要考虑催生技术的社会力量——权力斗争与有影响力的团体、阶层、个人和制度,它们启动并随后塑造了技术变迁。 我们的立场:整体互动的分析 我更愿意秉持:整体社会互动的视角 技术的发明和应用都是人在特定理念下活动和互动的产物,但它们也构成了人们生产活动的条件或制约; 技术虽然强大但并非不可控制,人类干预在设计中能够嵌入其特定的价值理念, 但是一旦设计完成,这些价值理念将持续发挥作用。 例子:两所大学的BBS 芝加哥大学:允许匿名连接; 哈佛大学: 必须登记自己的电脑,也不允许匿名沟通。 一段经典的台词 一个概念的辨析:“网络” “网络”是什么?——网络有很多种: 比如人际关系网络 (“社会网”就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理论及研究领域); 再比如:运输网络、邮政网络、金融网络等。 我们这里的“网络”是特指基于Internet信息技术而形成的信息传播网络。(IT) 互联网、因特网、网际网路、信息高速公路。 在考察网络技术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多数人并非技术专家,但理解技术是切近我们核心议题的必由之路; “互联网”的出现:全球网的预想 Internet“网络的网络”被称作“互联网”; 这个词汇的首次使用是在塞弗(Cerf:“因特网之父”)和卡恩(Kahn)1974年合著的一篇论文中。这篇论文描述了一个最终将全世界电脑联结起来的“网络的网络”。 Internet;这个词语诞生时就注明了—— 它的边界只能是“全球”。 两位“互联网之父” 2、网络从何而来? 我们要问的核心问题是: 1)哪些人、哪些利益团体、哪些组织机构对互联网的发展具有最重要的影响, 它们是如何影响互联网发展的; 2)哪种技术、哪种组织价值、哪种意识形态支撑了互联网的发展? 网络简史的几个关键时点 网络的兴起:军方、科学家群体; 冷战的背景告诉了我们什么? 核心技术的出现:科学家群体;跨国合作; 从数据传输到网络连接 业余爱好者、商用的扩散; 作为技术应用和商业应用的创造活力的来源 万维网的出现; 技术对自由的影响;走向了更广阔的社会应用空间 冷战与网络创世纪 2.1 网络的兴起:冷战之背景 “互联网的起源富有浓厚的冷战色彩” 冷战;苏联的卫星对美国刺激; 1957年第一颗人造卫星“斯普尼克”:“旅伴”“伴旅” 技术的基本关切:抗瘫痪通信能力 从包交换到阿帕网的诞生; 执行机构: 美国高级计划研究署(ARPA)完成,美国国防部研究机构;主要资助高技术研究; 2.2 技术核心:“包交换技术” 这一技术(packet switching )是指: 通过把一个信息拆成小数据包运行,每个数据包都标有发送地址和接收地址,然后通过网络,从一个节点传至另一个节点,每个数据包经过不同路线从发送者传到接收者。 美国专家保罗巴兰(Paul Baran) 1961年开发;也被英国专家唐纳德·戴维斯独立开发出来。 MIT林肯实验室的劳伦斯·罗伯斯(Lawren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