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最早的灯具始见于战国
中国最早的灯具始见于战国,从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灯来看,不仅结构已比较完善,而且造型也很优美,在它以前,灯的发明和演变已经有了一个相当时期。战国的灯具,以往人们知道的并不多,那是因为以前很少有出土和传世的战国灯具。到了解放后,全国各地陆续出土了一批战国的铜灯,造型精美。从考古发现表明,战国时期的灯具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照明用具,为汉代灯具的极大繁荣奠定了基础。根据灯具的造型来看,战国的灯具有四种:
(一)豆形灯
豆形灯,是由于与陶器和青铜器中的“豆”造型基本相似而命名。这种灯可能就是由豆直接演变过来的。战国豆形灯的造型由灯盘、灯柄、灯座三部分构成。灯盘呈浅盘形,盘中立有尖乳状支钉,盘壁或逐渐缓收成底,或垂直使腹壁和底之间呈较明显的折棱。有的盘外壁有数道瓦纹。柄作竹节状,喇叭口形底座。北京故宫博物馆收藏的一件铜豆灯,灯体满饰错银的菱纹,是战国豆形灯中最华丽的一种。在豆形类灯中,故宫博物院的勾莲纹青玉灯应是突出代表,浅盘,细葫芦形或近葫芦形的把,喇叭口形底座。鼎形灯以1974年甘肃平凉庙庄七号战国墓出土的一件铜鼎形灯为代表,全器由身、盖键、耳几部分组成。身呈鼎形,下有三蹄足,双附耳,耳上侧有键槽,两侧穿孔,中贯铁柱。双键一端销于耳上,键中部弯曲成半圆,合之成圆环,扣住顶托,其两端上翘各为半圆,可合为上小下大的圆柱体。盖顶中心有一托,两侧两鸭头旋向状,盖反转,中心有锥尖凸起。上盖后,放下双键,旋动盖间双鸭头部即紧扣锁上,将鼎盖封闭,便为一鼎形。打开时,先旋盖,使鸭头离开双键,然后开键启盖,将双键顶端合拢后,盖孔扦入键顶,即成一灯。(二)簋形灯
簋是青铜器中的一种盛食器皿,造型多圆腹、侈口、圈足,春秋战国的簋常有盖。河北平山战国中山王墓出土的一件簋形灯,造型如带盖簋,盖实为灯盘。盖一边以铰链与器口相连,顶部有可折动的短柱,柱端贯环。可提环将盖揭开,短柱成为灯盘的支点。器与铰链相对一侧有铺首衔环,顶盖的里面有一支中心钉,盖器内饰瓦纹。河南洛阳金村战国墓中出土的一件铜灯,造型也与上一件相似。这样的簋形灯在影片中没有看到。
(三)连枝灯
连枝灯的造型犹如在树干上有规律的分层对生而伸出的枝条,枝头上托灯盏;树干(灯柱)顶端亦置灯盏,下有灯座。1977年河北平山战国中山王墓出土的十五连枝铜灯,是战国连枝灯的杰作。灯柱似茂盛的大树,向四周分出树杈,枝头共有16个浅盘形灯盘。灯柱上端有一螭龙盘绕,灯枝上群猴嬉戏,有鸟鸣呼应;树下有2人赤裸上身,仰天向上,一手托食物,一手向上抛食戏猴。灯柱下端也有两只小猴,一臂拉灯枝,一臂下伸乞食,全身悬空俯视抛食人。一呼一应的布局,使静的造型产生了一种内在的动感。灯座有3只双身虎承托,虎口衔穿索用环,座上镂雕菱龙纹。整个造型流畅、挺拔、生动,富有浓厚的生活趣味。
(四)人物形灯
人物形灯,是指灯具的主体部位为人物造型。此类灯在战国灯具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河北省平山县出土的银首人俑灯,湖北省江陵望山出土的人骑驼铜灯,山东省诸城发现的铜人擎双灯,河南省三门峡上村岭出土的跽坐人漆绘灯,这些灯的人俑形象有男有女,多为身份卑微的当地人形象。持灯方式有站立两臂张开,举灯过顶;有的跽坐,两手前伸,托灯在前。一俑所持灯盘从一至三个不等。灯盘有圆环凹槽形和盘形两种形制,前者有三个支钎,后者多为一个支钎。 玉灯此玉灯以新疆和田青玉制成,玉料局部有赭褐色浸痕,全灯由灯盘、灯柱和灯座三部分组成,是用三块玉分别雕琢后粘合为一体的。灯盘为正圆形,盘面平滑,盘壁线直挺,壁外侧遍饰一周勾连云纹,盘心凸起五瓣花形灯台,既是装饰又是置捻小台,富有实用价值。灯柱亦是把手,为圆柱形,上粗下细,中部内束三条线纹,上半部雕三叶纹,下半部饰勾连云纹。底座为覆圆盘形,座面雕琢五瓣柿蒂纹和勾连云纹,足底凹进,亦通饰勾连云纹。
整个玉灯可看作是一朵盛开的花,灯盘为花瓣,五瓣花托是花蕊,灯柱上半部叶纹寓意花叶,柄和座为花的茎蒂。此灯完整如新,没有使用的痕迹,说明它是一件陈设艺术品。其设计构思、选料及琢玉工艺均为上乘,器型周正,线条洗练,纹饰严谨,兼具实用性及审美性,为我们了解战国灯具提供了很好的实物例证。
这件玉灯是我国早期灯具的代表性作品之一,可以看出,此灯的造型无疑与商周时期陶豆这种盛食物的器皿有着密切联系,共同特征均为:上部为敞口浅盘,中部为高柄,下部有喇叭状圈足。而且就是其他造型的战国时期灯具,其灯盘也与豆盘的形制相同,只不过多了中间的小灯台而已。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