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诗词五首课件语文版初二八年级上学期语文.docVIP

25 诗词五首课件语文版初二八年级上学期语文.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5 诗词五首 【学习目标】 1.指导学生把握古代诗词的多种体裁。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并能默写这五首诗词和曲。 2.领会诗的意境和语言形式特点。(重点)w w w .x k b 1.c o m 3.体会蕴涵在诗词中的感情和思想。(难点) 【学法指导】 多媒体综合教学法、诵读法、点拨法、问答法的综合运用。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新课导入:诗歌是最高的语言艺术。诗歌常常用最精练的语言来展示世界的万千气象,形象而含蓄地抒发复杂的思想感情。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的五首诗词曲都是名家作品,这些作品通过精练的语言要表达怎样的内涵呢?现在就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走进诗歌优美的意境,来品味我国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 自学互研 生成能力 1.文体简介 (1)歌:即歌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汉魏以后的乐府诗多题名为“歌”或“行”,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区别不大,后代便有“歌行”一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富于变化。x kb 1 (2)词:又称长短句、曲子词、诗余等。是配合乐曲而填写的歌词。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名,称词调或词牌。词调又一般把第一段称为上阕或上片,第二段称为下阕或下片。 2.自读五首诗词,结合背景领会诗词表达的感情。 3.提出不懂的问题。 合作探究 生成新知 1.释题。 为:被;歌:古诗体例,指铺叙,记述;意思是“茅屋被秋风所破坏”。 诗写的是自己的数间茅屋,表现的却是忧国忧民的情感。 2.走进作者。 杜甫:字子美,河南巩县人。自称少陵布衣、少陵野老,因其做过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称杜拾遗、杜工部,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圣”。有《杜工部集》,与李白并称“李杜”,亦称“老杜”。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之时,其诗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 3.了解背景。 公年759年,关内大饥,杜甫弃官西行至成都。《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于公元761年春。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杜甫流寓成都三年,靠亲戚朋友帮助维持生活。这年春天,诗人求亲告友,好不容易在成都西郊七里的浣花溪边找到一块荒地,盖起了一座茅屋,总算有了个栖身之所。《江畔独步寻花》中“留恋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水槛遣心》中“细雨鱼儿去,微风燕子斜,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就是茅屋建成后诗人在江边独自散步和雨中凭栏远眺时喜悦心情的反映。不料到了当年深秋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至。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诗篇。 4.吟读诗歌,读出韵味,请同学们自由朗读一遍,注意读准字音。用“/”划出节奏。本诗以七言为主,可采用“二/二/三”式停顿;下加“△”标出韵脚。要求节奏读得分明,韵脚读得响亮,读出延长音。 示例: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韵脚:号、茅、郊、梢、坳;力、息;铁、裂;间、颜、山等等。 5.请同学们结合注释,理解诗意,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诗歌内容。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大意。 理解、把握词义。 秋高:秋深。三重:几层。洒:散落。挂:挂在。能:这样。俄顷:一会儿。漠漠:灰蒙蒙的。向:将近。衾:被子。丧乱:战乱(指安史之乱)。彻:彻晓,到天亮。寒士:贫寒的读书人。突兀:高耸的样子。见:通“现”,出现。 (2)读课文,用最简洁的词句概括各节内容。 第一段:秋风破屋;心情苦痛 第二段:群童抱茅;无可奈何 第三段:长夜沾湿;忧思不绝 第四段:广厦万间;忧国忧民 6.读完这首诗歌,秋风破屋,夜雨漏屋,作者辗转难眠,遥望广厦的情景像四幅画面浮现在我们脑海。杜甫自称“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这首诗歌的语言也堪称典范,请深入字里行间,理解内容,品味语言。 (1)请根据第一个诗节的内容,在“秋风”一词的前面加上一个适当的词语构成偏正短语并且阐述理由。哪些动词渲染了风的威力?这节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无情”“猛烈”“凶猛” 根据是此段中有“怒号”一词说明风之大,风之猛烈和无情等。动词:卷、飞、渡、洒、挂、罥、飘转 心情:痛惜 (2)读第二节,思考:A.群童为何抱茅? 本身也是穷孩子,用茅草盖屋或回家当柴烧。当然也不排除调皮成分,但是也有更深层原因——譬如社会现实。杜甫与其说生孩子们的气,倒不如说生社会的气,恨动乱社会造成人民贫困、灾难。 B.“归来倚杖自叹息”,他叹息什么?这一句的语气和节奏应该怎样读? 一叹自己之苦,茅屋被吹破,接下来的日子怎么过呢;二叹周围的人苦——还有很多像自己一样穷苦的人;三叹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所以此句应该用叹息的声音读出来:归来倚杖自——叹——息—— (3)“屋漏偏逢连夜雨”,这一节中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 床头屋漏,雨脚如麻,渲染了暗淡愁惨的氛围,也烘托了诗人愁苦暗淡的心境。 (4)面对这重重的不幸——秋风破屋,茅草被盗,大雨连绵,屋漏床湿,

文档评论(0)

tpxxzhang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