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天祝土族民歌分类管见.docVIP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甘肃天祝土族民歌分类管见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甘肃天祝土族民歌分类管见 西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70   摘 要:土族的传统音乐主要以民歌为主,有时叫“道拉”,源于藏语词汇,意为唱歌。笔者综合了土族音乐研究资料中的民歌品种和多次田野调查中收集到的土族民歌,通过歌曲的题材和时间先后顺序,结合民歌分类的理论方法,对天祝地区的土族民间歌曲类别作了梳理和分类。   关键词:土族传统音乐 民间歌曲 民歌类别   一、甘肃天祝土族传统音乐背景概况   在历史上甘肃的天祝与青海的互助隔河相望,没有行政区划分的限制,同属于华热地区。据《天祝县志》资料显示,天祝大通河流域及祁连山一带一直是土族人世代居住的地方之一。上世纪40年代初,以大通河为界,将河南原属于甘肃之浪斯塘沟等地划给了青海,将河北青海的属地朱岔川又规划给了甘肃。现在天祝地区的土族大多是青海省互助县、大通县等地的部分土族迁居到天祝来的。   甘肃天祝土族的传统音乐主要以民歌为主,有时叫“道拉”。“道拉”一词源于藏语词汇,意为唱歌。由于土族有语言无文字,所以该民族的所有传统文化都是靠祖祖辈辈口头流传下来的。因此,了解土族传统民歌的过程就是了解土族悠久历史文化的过程。   二、甘肃天祝土族传统歌曲   本文收集综合了土族音乐研究资料中的民歌品种,又结合笔者多次田野调查中所掌握的资料,从时间先后上以歌曲的题材进行分类,对天祝地区的土族传统民歌做以简介。   1.天祝土族游牧时期的民间歌曲   土族先民有很长的一段游牧生活经历,那时唱歌是他们交流思想、传播知识、教传礼仪、传颂历史的重要手段之一。这一阶段的民间歌曲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历史记事长歌   据陈澄之先生编著于1948年的《伊犁烟云录》描述,甘肃兰州阿干镇一带曾经是吐谷浑后裔繁衍生息的地方,曾流行过一首《阿干之歌》。“阿干”一词是土语兄长“阿吾”的变音。根据史书对吐谷浑在历史中的活动时间和活动范围的记载,这首歌可能是吐谷浑王的同胞兄弟慕容隗创作于西晋时期,从时间来看这是土族先民留下来的最早的一支歌。 经过历史上千年的冲刷,这首歌的旋律我们已经听不到了,但歌词内容充满悔恨不已的思恋之情,当是一首哀婉、感伤的音乐作品。   (2)爱情叙事歌   《拉仁布与吉门索》反映的是土族游牧生活时期,两个青年男女在牧业劳动中发生的爱情悲剧故事。上百段的长歌始终以山坡、沟滩、羊群、马群、帐房等内容贯穿整首歌曲,词句优美,情绪深沉,从唱词中可以推断这是一首比较古老的反映土族游牧生活时期的民歌。   (3)叙事性儿歌   《布柔哟》是根据一则土族寓言故事而编,一般由老人叙唱给孩子们听。讲述了一只小牛犊,不听妈妈劝阻擅自闯进山里,遭遇恶狼袭击。母牛为救小牛不幸被狼群吞食。小牛悔恨交加,在接受惨痛的教训后,披着妈妈的皮回到了草滩继续生活。这首歌的曲调是专用的,由上下乐句构成的乐段,简短整齐。   (4)婚礼歌   婚礼歌是土族婚礼仪式的主要构成因素,每一个婚礼场面都是在歌舞的渲染下热闹而有序地进行。在婚礼仪式的过程中有近二十种的曲调。如:《纳什信妥偌》是土族婚礼的第一支歌,这是一首专门用于婚礼中的歌舞音乐。《唐德格玛》属于问答歌,用途较广。用在婚礼仪式的第二支歌曲时,内容主要是对女方家的赞美;用做宴席曲时,一般为娘家人和婆家人喝酒时相互夸赞的对唱。《纳什信斯果》有三种不同的曲调,内容都以戏谑为主,唱词诙谐幽默。   (5)歌舞类   “转安召”是边歌边舞的音乐形式。每逢有重大节庆日或婚庆日之时,土族群众就会聚集在比较平坦宽阔的地方,围成大圆圈,在圈内点燃熊熊大火,由一到两人领唱领舞,众人附和,围火圈边歌边舞。旋律热烈欢快,大多为三拍子,节奏性强。领唱一般为实词,和唱为衬词。   (6)封建生活中的歌曲   《登登玛秀》叙述的是聪慧美丽、心灵手巧的一位土族阿姑,因为父亲的包办婚姻,而导致婚后被婆家人折磨虐待最终悲惨死去的故事,属于叙事长歌,曲调固定。   (7)宗教歌曲   作为宗教传播的重要手段之一,宗教歌曲是土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艺术形式。每逢遭遇大旱之年,土族乡民便集合起来,杀猪献羊为龙王献唱《求雨歌》。唱腔接近呐喊,悲伤哀婉,场面庄严肃穆。   (8)赞颂类歌曲   多用在宴席中,所以又叫宴席曲,按内容可分为赞歌和问答歌。赞歌和问答歌的词曲结构较自由,在演唱中曲调和唱词的搭配随意性强,可以是一种唱词多种曲调,也可以是一首曲调多种唱词。曲调名称常根据唱词中的衬词而定,唱词都比较冗长而且运用了较多的藏语词汇,曲调与藏族音调也有类似之处,结构方整,节奏平缓。常见的有《唐德格玛》、《新阿隆列》,歌中的内容都是以高山、植物、动物、人文知识为主,体现着人与自然的和谐,传播着古老的文化传统和知识。   (9)哭丧调   由亡者的女眷亲属演唱,曲调短小,带有哭腔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xyz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