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本质的二元素——解读陶渊明的人格和自由.docVIP

生命本质的二元素——解读陶渊明的人格和自由.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生命本质的二元素——解读陶渊明的人格和自由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生命本质的二元素——解读陶渊明的人格和自由 樊文珍 作者单位是内蒙古包头市包铝集团公司中学,邮政编码是014046 摘要:本文通过对陶渊明人格自由的解读,让我们重新审视了人生命本质中这两个十分重要的元素,从而给我们以更深刻的理解与认识。 关键词:人格;自由;生命本质;二元素 人格和自由是构成陶渊明生命本质的二元素。他四十一岁时从彭泽令任上退隐,到他六十三岁去世,终身不复仕。二十多年间经历了丧妹、火灾、荒年等一系列打击,甚至以乞讨度日,生活的艰辛可以想见,也并非如论客们所欣赏的如何日日有酒,如何悠闲适意。但诗人自有诗人的风骨,统治者曾于他四十九岁和五十四岁时两次征他为著作郎,均不就。江州刺史檀道济上任后亲自带着米肉去看望他,也算是礼贤下士了,但陶渊明硬将其米肉挥而去之。他也曾慨叹“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但他仍“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财为病”,即使在烟火不举的困窘时刻,也无怨无悔,执着地坚守着他的精神家园,并将人格与自由视为生命的本质二元素。 他出身于贵族世家,受儒、道思想影响很深。年轻时曾怀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又因家境贫寒,二十九岁时走上仕途,历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下级官职,每次时间都很短。几度出仕使他逐渐认清了当时官场的污浊与黑暗,四十一岁还家归隐,过起了自由闲适的田园生活。此后二十三年虽忧愤常积于心,生活困窘多难,但再无出仕之念,最后在贫病交迫中去世,卒年六十二岁。能真正顺应生命的本质,守着自己的精神家园,陶渊明可谓是中国士大夫的第一人了。今天,红尘滚滚,人欲、物欲横流的时代,世俗的诱惑是无与伦比的。但有谁能像陶渊明那样洁身自好,守住良知和人格呢? 一、 归隐情结,高洁傲岸 细细探究,陶渊明的骨子里是一种“隐”的情结的,陶渊明曾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先生不知何许人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而家贫不能常致;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宴如也。尝著文章自娱,颇示已忘,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从中可以看出,陶渊明并不富裕,甚至很贫困,四十一岁时作彭泽县令,相当于现在的处级干部,但他到底非同一般人,绝不做出卑躬屈膝,苟且钻营的一类事情,竟然不去束带迎接前来检查工作的督邮大人,还说出“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他说这话的时候,不会不想后果吧,得罪了领导,能有好果子吃吗?放在今天,这样的人也是不会见容于世的。但陶渊明说得高兴、说得痛快,谁让自己“不慕荣利,忘怀得失,以此自终”呢!这绝非一时冲动,这是骨子里的傲岸高洁,哪怕饿着肚皮也要坚守着他的精神堡垒,他厌恶心为形役,身口相累,所以他宁牺牲掉滚滚红尘中拥有人际关系的自由、仕进的自由、争名逐利的自由、物质富裕的自由、吃饱穿暖的自由、在主流社会中大红大紫的自由、向皇帝老儿叩头高呼万岁的自由,而得到的则是一种寂寞的自由、内守的自由、清凉的自由、躲起来的自由,将自然背景融于生命和心灵的自由、清贫的自由、饿死的自由。所以,陶渊明的“隐”可谓真隐,“隐”得老实,“隐”得高洁,不是为隐而隐,而是为自由而隐。 真隐的陶渊明一生最苦恼的问题就是吃饭问题,世上最高洁的隐士,不论隐到何处,还是要吃饭的。再高洁隐士也不能茹紫蒂、餐金英、饮清露、啖白云,也不能光靠精神而活,陶渊明从四十一岁彻底归隐,到他63岁离开人世,这20多年中,他和他的全家几乎一直处在半饥半饱的状态中,极度贫困,孩子们营养不良,蛋白质供应不上,发育迟缓,才智平庸,但傲岸的陶渊明仍然能拒绝两次征召,甚至把到嘴边的米肉挥之而去,决不为五斗米折腰,饿着肚皮的陶渊明真是隐到了极致,隐得不能让人信以为真,隐得让人心生悲凉。 二、安贫乐道,崇尚自然 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是陶渊明思考人生得出的两个重要结论,也是他人生的两大支柱。 “安贫乐道”是陶渊明的为人准则。他所谓的“道”,偏重于个人的品德节操方面,即他生命二元素中的品格方面,体现了儒家思想。如“匪道曷伊,匪善奚敦”(《荣木》)。“好爵吾不荣,厚馈吾不酬。……朝与仁义生,夕死复何求”(《咏贫士》其四)他特别推崇颜回、黔娄、袁安、荣启期等安贫乐道的贫士,要像他们那样努力保持品德节操的纯洁,决不为追求高官厚禄而玷污自己。他并不一般地鄙视出仕,而是不肯同流合污。为了自由,他将自由性格中峥嵘的一面压抑到无意识状态,他自食其力如长沮桀躬耕大野,他忍饥挨饿如颜回袁安乐在陋巷,他心香品洁、大器大尊、骨清神爽、静如秋水、他希望建功立业,又要功成身退,像疏广对疏受所说的“知足不辱

文档评论(0)

xyz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