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梁漱溟佛儒兼容的人生哲学.docVIP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略论梁漱溟佛儒兼容的人生哲学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略论梁漱溟佛儒兼容的人生哲学 刘垚   山西大学初民学院 山西 太原030006   【摘要】本文论述了梁漱溟以佛家精神作为态度和境界,而又融合儒家践行济世的方式作为其人生哲学。作为独立的个体,梁漱溟追求生命究极的出世情怀;而作为社会中的一员,尤其是当中国近代社会出现严重危机时,他又慷慨担当,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而积极入世。两种生命形态融通在一起,由此形成梁漱溟“以佛证儒,以佛融儒”、“出而不出,不出而出”的人生态度。   【关键词】梁漱溟 儒家 佛家 人生哲学   梁漱溟的人生哲学就是其在社会的风云变化和人生实践中,通过对生命的反思和追问而形成的思想形态。通常人们将之归宗于儒家,艾恺也称梁漱溟为“最后的儒家”。但是梁漱溟从20岁开始便倾心佛学,其出世的境界和态度贯穿和影响了其一生的思想和实践,梁漱溟也称自己为“佛家”。纵观其一生的生命行迹,我们与其断然对其儒家佛家的身份做一个根本的认定,毋宁称其为“佛格中的儒者”。本文通过对梁漱溟出入儒佛的人生哲学进行分析,来阐释梁漱溟是怎样“出而不出,不出而出”,从而对其“以佛证儒,以佛融儒”的思想,以及梁漱溟文化哲学和人生实践中儒佛次序的矛盾有更深刻的了解。   (一)   在《人心与人生》中,梁漱溟阐述了其人生思想发生三阶段:近代西洋功利主义思想;古印度人的出世思想;中国古时的儒家思想。   第一阶段即“近代西方功利主义思想”,即“实用主义”或“实利主义”。受到其父梁济的影响,“以利害得失来说明善恶,认为人生要归于去苦、就乐、趋利、避害而已”。梁漱溟认为:“此一哲学思维,与西欧边沁、穆勒诸家为近。”梁漱溟认为这是“文人之所误”,当时的读书人大都唯务虚文,不说实话,不做实事,不讲实学。而反观富强的西方讲实学,办实事。所以效法西方求实之效。而“对lsquo;实利rsquo;之外的什么lsquo;民族精神rsquo;、lsquo;传统文化rsquo;这类虚而不实、lsquo;大而无当rsquo;的话直是厌听。像哲学、艺术等等标志人类精神生活与价值的学科??根本不懂。”   第二阶段是“古印度人的出世思想”。梁漱溟慢慢发现西方的富强背后是精神世界的萧条,“他们的帝国横跨世界,他们在奢侈中度日;但他们完全是一群可鄙的吝啬鬼,享受不了他们靠侵略所获得的富有。”功利主义是肯定人的欲望的,有欲望就会有利害得失,由此引起苦乐的判断。他年少时即明白苦乐不在外境,“所欲得遂则乐,所欲不遂则苦”。而后得出人生基本是苦的结论。   虽然西方科学能理性思考和正确计算,但是不适合解决人生的根本问题。如维特根斯坦所言:“我们觉得即使一切可能的科学问题都能解答,我们的生命问题还是仍然没有触及到。……人们知道生命的解答在于这个问题的消灭”。   所以一切问题都是出于人类生命本身而不在外界,可是许多人却总向外面去求解决。世间一切都是虚妄无实的,又由于种种社会现实不断加深着他的这种感受,甚至使他厌弃人生,两度几取自杀。而后便继而打算出家为僧,“遂由醉心社会主义转而辞职居家潜心探求佛典,渐入佳境而倾向印度佛教出世思想。   第三阶段是中国古时儒家思想。大约1911年至1920年前,都是梁漱溟坚定信奉佛法时,虽然其父在,没有出家,但是已守佛戒茹素不婚。然而生与死、苦与乐这些困惑仍然困扰着梁漱溟。而他在整理其父遗书时发现了《思亲记》,并受其父最后的启示,梁漱溟认识到虽然倾心佛学可以使自己的内心通透清凉,可是“不住涅槃,不舍众生”这种出世而救世的思想,不就是让自己尽最大的可能去改变这个虚妄无实的世界吗?而儒学恰恰是一种“践形尽性”的救世工具,于是梁漱溟把目光转向儒学。   由佛转儒过程中,特别给他以清新感受的是《论语》。全书通体竟然不见一苦字。相反,辟头就出现悦乐字样。如“贫而乐,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智者乐山,仁者乐水”以及宋儒之“寻孔颜乐处”,明儒王心斋更作有《乐学歌》,其云:“乐是乐此学,学是学此学,不学不是乐。”(《明儒学案middot;泰州学案》)梁漱溟认为“此乐是深造自得之乐,与彼有所得于外之乐迥然两回事,恰为生活上两条脉络”。这体现了儒家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随遇而安的心境。   “其后,乐之一字随在而见,语气自然,神情和易,偻指难以计数,不能不引起我的思寻研味。卒之,纠正了过去对于人生某些错误看法,而逐渐有其正确认识。这里梁漱溟自称“纠正了过去对于人生的某些错误看法”是指他过去坚持的实利主义思想,和佛教“人生是苦”的观点在如今看来都有失偏颇。   (二)   然而,“梁漱溟人生实践的逻辑与其文化哲学所提供的世界文化图景是矛盾的。”梁漱溟人生实践的第二阶段为佛学,第三阶段为儒学,是由佛入儒的过程;而其所提出了三种世界文化理念则是以儒学为第二

文档评论(0)

xyz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