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重重的《五柳先生传》.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矛盾重重的《五柳先生传》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矛盾重重的《五柳先生传》 吴勇 黄志立 (西藏民族学院文学院,陕西 咸阳 712082) 摘要:前人皆认为《五柳先生传》是陶渊明的自传,文章主要描述陶渊明随意适性的生活方式和塑造他率性任真的高洁人格形象。不过笔者发现,无论是在随意适性还是陶渊明的人格形象方面,这篇名文皆蕴含重重矛盾。由于一直以来陶渊明在历史和文学中都以高洁的隐士形象定位,导致这些矛盾被历代学人疏漏。笔者以为这些矛盾应是陶渊明人生中矛盾思想的不自觉的流漏。 关键词:五柳先生传,矛盾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035(2013)09-0000-02 《五柳先生传》是一篇陶渊明的名文。无论是沈约《宋书》里的《陶潜传》、李延寿《南史》里的《陶潜传》,还是萧统在《陶渊明集》里为陶渊明写的传记,都引用了这篇短文,都说这篇文章是陶渊明的自传,且不一而同地说“时人谓之实录”,可见这篇短文应是陶渊明的自传。现录其于下: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在这篇只有一百七十三字的自传里,笔者发现蕴含着重重矛盾。文章一开始就隐藏着矛盾了。“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哪有人给自己写传记而不知道自己的籍贯与姓名?这是一重矛盾。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编》里的解释是“正激于世之卖声名、夸门第者而破处之而。”[1](P.1934)钱先生的理解似乎很通透,陶渊明好像也是对当时重门阀、炫门第习俗的愤慨与否定。我们都知道,六朝是中国门第观念最严重的时期,那个时期的朝政大权,都是掌握在门阀士族里,晋初??毅就说过“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2](P.1274)。诗人左思在他的《咏史》的第二首里曾发出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愤怒的沉郁的悲歌。陶渊明也曾经有过救国济民的理想,也曾经做过几次官,也被门阀士族排挤过,因此,好像他对门阀习俗的否定应是理所当然的。如果陶渊明真的是以此来表示他反对当时的重门阀、炫门第的习俗,那他为什么又以“柳”为号呢?我们应知道,“柳树”可是陶渊明家门的象征。“柳”与陶渊明的曾祖陶侃有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晋书bull;陶侃传》云: “侃性纤密好问,颇类赵广汉,尝课诸营种柳。都尉夏施盗官柳植之于己门。侃后见,驻车问曰:此是武昌西门前柳,何因盗来此种?施惶怖谢罪。”[2](P.1778) 陶侃军营种柳,是有意以汉代名将周亚夫为榜样——周亚夫的细柳营。而都尉夏施竟敢盗营柳种在自己的家门口,陶侃心细,认出是军营之柳,只需一问,盗柳者马上惶怖谢罪。这个故事主要说明陶侃的细心好问和治军之严。但在这个故事之后,柳树也就成为陶侃在后代子孙心目中的一个符号。陶侃是东晋中兴名将,武功赫赫,位极人臣,曾都督荆、江、雍、益、梁、交、广、宁等州军事,被封为长沙郡公。陶渊明非常崇拜陶侃,他在诗文中无不以陶侃为荣。他在《命子》诗中云::“在我中晋,业融长沙。桓桓长沙,伊勋伊德。天子畴我,专征南国。功遂辞归,临宠不忒。孰谓斯心,而近可得?”他在《赠长沙公》的序言中也深情地回忆陶侃:“长沙公于余为族,祖同出大司马。”陶渊明以柳为号,也有自夸门第之嫌的,这就是矛盾之所在。或许有人以为,陶渊明以柳为号,只是随意而为。我们认为不会这么简单。第一,陶渊明连籍贯姓名都不要了,却要这个号,可见他对这个号的重视。第二,如果是随意而为,他的宅边不止只有柳树,还有榆树、李树、桃树——他的《归园田居bull;一》有“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为何他单单以柳而不是以他的理想社会“桃花源”里的桃为号呢?我们以为,陶渊明的自号是有他的寓意的,也是有意显示他是出于陶侃之后。这也说明了在当时重门阀、炫门第的风气下,陶渊明也难以免俗。 陶渊明在这篇自传里主要抒写自己自然而适性的生活和抒发自己无意于名利的志向。 袁行霈先生认为:“文中关键乃在lsquo;不慕荣利rsquo;、lsquo;不求甚解rsquo;、lsquo;曾不吝情去留rsquo;、lsquo;忘怀得失rsquo;等语。全是不求身外之物,唯以自然自足自适为是,最能见渊明的人生态度。”[3](P.506)似乎是这样的。但有一点却与他的这种自然自适的人生态度是相矛盾的,

文档评论(0)

xyz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