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悲惨世界
新e书时空()提供
序
流亡在大西洋上的盖纳西岛,一八六一年六月三十日上午八时半,维克多·雨果,法
兰西一代文豪,完成了他的长篇小说《悲惨世界》。
这是一轴辉煌的画卷。画幅的卷首可上溯到卞福汝主教经历的一七九三年大革命高潮
的年代,卷末直延伸到马吕斯所参加的一八三二年巴黎人民起义。在这里,整整将近半个
世纪历史过程中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都一一展现了出来:外省偏僻的小城,滨海的新兴
工业城镇,可怕的法庭,黑暗的监狱,巴黎悲惨的贫民窟,阴暗的修道院,恐怖的坟场,
郊区寒怆的客店,保王派的沙龙,资产阶级的家庭,大学生聚集的拉丁区,惨厉绝伦的滑
铁卢战场,战火纷飞的街垒,藏污纳垢的下水道……这一漫长浩大的画轴中每一个场景,
无不栩栩如生,其细部也真切入微,而画幅的形象又是那么鲜明突出,色彩是那么浓重瑰
丽,气势是那么磅礴浩大,堪称文学史上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结合的典范。
小说中的画面描绘,远远超出了表现历史背景与叙述人物故事经历的需要,雨果有意
识要为后世留下史笔,他所描绘的这个世纪两大历史事件滑铁卢战役与一八三二年巴黎起
义,就是极为辉煌的两例。更主要的是,他要在小说里写出“本世纪”的历史之流迂回曲
折、起伏跌宕的巨变,并且在全部历史景象与过程的中心,安置一个触目惊心的社会现
实,即下层人民悲惨的命运。在他看来,大革命后的半个世纪的不同阶段,下层人民的处
境同样都悲惨艰难,并无变化,他以冉阿让、芳汀与珂赛特的故事说明了这一点。他在小
说的序里就指出了“本世纪”的三个问题:“贫穷使男子潦倒,饥饿使妇女堕落,黑暗使
儿童羸弱”。因此,可以说,作者要绘制的就是那个时代中穷人悲惨生活的画卷。
这是一部雄浑的史诗,是一个人的史诗,但又不限于个人的意义。主人公冉阿让的经
历具有明显的奥德修斯式的传奇性,他一生的道路是那么坎坷,他所遇到的厄运与磨难是
那么严峻,他的生活中充满了那么多惊险,所有这一切都不下于古代史诗《奥德修记》中
主人公的历险。与奥德修斯的史诗不同的是,冉阿让的史诗主要是以他向资产阶级社会强
加在他头上的迫害、向不断威胁他的资产阶级法律作斗争为内容的。正因为冉阿让要对付
的是庞大的压在头上的社会机器与编织得非常严密的法律之网,雨果要使这个人物的斗争
史诗能够进行下去,就必须赋予他以惊人的刚毅、非凡的体力、罕见的勇敢机智。冉阿让
得到了所有这一切,他近乎神奇的本领使他一次又一次战胜了对他的迫害。不仅如此,他
还被作者赋予现代文明社会的活动能力,他从事工业,有所发明创造,一度成为了一个治
理有方、改变了一个小城整个面貌的行政长官。雨果笔下的这个人物几乎具有了各种非凡
的活力,他是一个浪漫主义色彩浓厚的传奇性的主人公。
这个人物的浪漫主义色彩,更重要是表现在他的道德精神方面,他的精神历程也象史
诗一样可歌可泣。他本是一个本性善良的劳动者,社会的残害、法律的惩罚、现实的冷酷
使他“逐渐成了猛兽”,盲目向社会进行报复,以致犯下了真正使他终身悔恨的错事,而
这种悔恨却又导致一种更深刻的觉悟,成为他精神发展的起点,促使他的精神人格上升到
了崇高的境界。正象他在传奇般的经历中要克服现实生活中的种种险阻一样,他在精神历
程中也要绕过、战胜种种为我的利己主义的暗礁,才能达到他那种不平凡的精神高度,才
能有他那种种舍己为人、自我牺牲的义举,而且,这种暗礁往往比现实生活中的险阻更难
于超越,需要有更大的勇气与坚毅。
冉阿让并不是一个抽象的人。从出身、经历、品德、习性各方面来说,他都是一个劳
动者。他体现了劳动人民各种优秀的品质,他是被压迫、被损害、被侮辱的劳苦人民的代
表。他的全部经历与命运,都具有一种崇高的悲怆性,这种有社会代表意义的悲怆性,使
得《悲惨世界》成为劳苦大众在黑暗社会里挣扎与奋斗的悲怆的史诗。
这是一种浩博精神的结晶,人道主义精神的结晶。
雨果不是出身于劳动人民,是什么思想促使他去写这样一部讲述下层人民苦难的巨
著、用小说全部的形象力量来提出劳苦人民的悲怆命运问题?这就是人道主义的思想。
一八○一年,一个名叫彼埃尔·莫的贫苦农民,因为偷了一块面包就被判处了五年劳
役,出狱后又在就业中屡遭拒绝。这件事引起了雨果的同情,使他产生了写《悲惨世界
》的意图。他把这个事件作为小说主人公冉阿让的故事蓝本,并让冉阿让终生遭到法律的
迫害,以此构成小说的主要线索与内容,此外,他又以芳汀、珂赛特、商马第等其他社会
下层人物的不幸与苦难作为补充,在小说里倾注了他真诚的人道主义同情。他这种同情无
处不在,无处不有,它是那么渗透弥漫在整个悲惨世界里,似乎包容了一切,不能不使人
有一种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