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高中历史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人教版)2.3亚里斯多德 课件PPT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古代最伟大的百科全书,古希腊人的科学的杰出代表和改革者
——马克思
古典时代最博学的人”
——恩格斯; 德国著名学者海德格尔用了三句话评述亚里士多德的生平:
“亚里士多德出生,思考,而后死去。”
;一、亚里士多德的生平;二、探索真知的精神(少年求学阶段);;三、博学家;1、哲学:;4、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甲:你有狗吗?
乙:有。
甲:狗有儿子吗?
乙:有。
甲:那么它是爸爸喽?
乙:是的。
甲:它是你的狗吗?
乙:当然。
甲:那么它是你的爸爸了?;大前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由于生产社会化同生产
资料私人占有这一基本矛盾而产生的
小前提:罗斯福新政将美国私人垄断资本义推向国家
垄断资本主义
结论:罗斯福新政从根本上消除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这个三段式的推理属于?? A.大前提正确,小前提正确,结论正确
B.大前提错误,小前提错误,结论错误?? C.大前提正确,小前提正确,结论错误
D.大前提错误,小前提错误,结论正确;★2001年上海高考历史题;★2002年上海高考历史题;5、伦理学:;★2000多年前的孔子和亚里士多德都提出了
“中庸之道”的思想,这是巧合吗?从中可
以看出一些中西文化的差异性和同一性。
请说说两者“中庸之道”有何共同之处,
又有何区别?(结合教材P.34“学思之窗”) ;关于中西方思想中“中庸”的比较:;四、教师生涯----讲学著书阶段;在读书并不流行的情况下,亚里士多德建立起自己的图书馆,讲习所“吕克昂”学园;建立自己的学派,叫做逍遥派; 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大帝病逝,雅典
再掀反马其顿热潮。亚里士多德成为雅典人控
告、仇视的对象,不得不挥泪离开吕克昂学园,
并从此陷入孤寂落寞之中,精神受到严重打击。
前322年,在卡尔基斯抑郁而终,终年62岁。;六、对世界思想文化的贡献;◆亚里斯多德生平小结:;知识综合:;Vs;求知是人类的本性。
人是理性的动物。
; 嫉妒者之所以痛苦,是因为折磨他的不仅是自己本身的失败和挫折,还有别人的成功!
人天生是一种政治动物,他要么是一位超人,要么是一个鄙夫,要么只是禽兽,要么是个神。
——亚里士多德;阅读与思考:
亚里士多德对人类的本质曾经有下列三个论断:
“求知是人类的本性” “人是理性的政治动物” “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你对以上三句话是如何理解的?其论断与苏格拉底有何不同?有何局限性?;(参考答案):
亚里士多德的三个论断侧重点各有不同,内容也各有差异,但都从理性认识和社会性的角度对人的本质进行了概括,达到了古希腊对人论断的顶峰.其要点可归结为两点: 理性认识和社会性.前两个命题着眼于人的理性认识层面,第一句侧重于人的感性,第二句侧重于人的理性,认知包括理性而且比理性更宽泛, 理性是认知中最根本的东西,两句构成认识过程的两个重要环节.第三句着眼于人的社会性,强调个人对社会整体的依存性.
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开辟了哲学意义上的人的自我认识的道路, 亚里士多德的“人是理性的政治动物”这一命题,进一步把人自我认识的层次,由一般的道德哲学领域进一步推进到现实生活的社会历史领域.但是由于历史和时代的局限性,他忽视了劳动实践,过分偏重于理性,人的本质还不能真正揭示.;1、御医之家的出身对亚里士多德的影响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 使其有机会出入王宫,接触广泛的文化知识
B. 为其一生中的学习提供了一定物质基础
C.使其具有良好的古代生物学、生理学素养
D.为其将来的从政打下良好的基础;2、“我爱我师,但我更爱真理”这句话是谁的名言 ( )
A.孔子 B.柏拉图
C.苏格拉底 D.亚里士多德
3、柏拉图经常称亚里士多德是小马驹(小马驹吃足了奶就会踢它的母亲),其意思是指亚里士多德
A.敢于挑战权威 B.不赞成柏拉图的主张
C.忘恩负义 D.求知欲强;4、下列著作属于亚里士多德的是
A.《理想国》 B.《形而上学》 C.《国家篇》 D.《论语》
5、亚里士多德和孔子的表述正确的是 A.两人都出生在贵族家庭
B.都生活在社会转型时期
C.两者都主张以德治国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