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玉器辨伪三题.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商周玉器辨伪三题   市场需求总是古玉作伪者的风向标。商周玉器由于其凝重神奇的历史内涵和丰富复杂的文化底蕴而日渐受到古玉收藏家的追捧,并愈来愈彰显出不菲的价值,似成定势。在这种情况下,它同样会受到古玉作假者的青睐。只是,作假者垂涎的是它的获利空间。正因为如此,其最致命的弱点,在于不得其当时文化气韵之真谛,即对古玉内涵基本无知的状态下,实行机械式僵化作业,因此即便倾注全力并使出再大的伎俩,也是无法避免那些捉襟见肘的破绽。以日前所见三件商周玉器赝品为例,比对真品特征,作一解析,以供同好参考。      造型:灵动与刻板      玉龙是商周时期出现得比较多的一种器型。在商代晚期到西周早期众多的肖生类玉器中,玉龙也许是唯一的一种具有怪诞意义的抽象类动物。因此,如果细加观察,无论是爬行的还是团状的玉龙,形状庄重神秘,神态凶猛威严,造型灵动大气几乎是构成它们气韵特征的统一的标准。图1为出土于陕西长安张家坡西周墓中的商代玉龙。其器身厚实。为圆雕形。玉龙头尾相对,交接处横切一线,呈?i状。爪收缩于腹前,有蓄势待发之态。龙身满饰水波纹,凸显华美壮丽。这样的处理与刻画,将一种兴许是莫须有的生灵,塑造得“活龙活现”,并呈现出一种神圣而不可冒犯的形象。图2为同一器型翻版的赝品。就总体而言,它给我们的直接感觉是僵死而不是灵动的模样。它的败笔之处,在于器型及工艺细节刻画上的呆板与生硬。表现为:其一,造型凝滞,形态僵化。从整器看形制的雕琢太过周正,人为修饰痕迹明显;其二,龙身首尾及身体各部比例不甚协调,缺乏动态和神韵;其三,从工艺看器身平直,周边圆润,内侧镂空工艺线条僵直,刻意加工的匠心比较突出;其四,玉表色泽浮泛,缺失真实的质感。凡此种种,以造型为主要观察点,辅之于玉材等其他因素,个人认为那是一件无晚商时期玉器之灵气的现代仿品。         纹饰:俊朗与做作      作为雕塑创作,如果说玉器的“造型”体现的是一种构思的艺术,那么“纹饰”体现的则主要是一种布局的艺术。也说是说,纹饰是为装饰造型服务的。古代的玉器,工艺制作条件总是决定着纹饰雕琢特点的走向,因此,玉器的纹饰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时代生产力水平的反映。青铜器的出现是玉器工艺技术的一次革命。这在夏及商代早期的玉器工艺痕迹上可见端倪。至殷商,在玉器纹饰中虽然仍有多种制作手法出现,但金属工具的运用无疑占了主流地位,具体表现为纹饰线条可以处理得舒展流利而不失刚劲俊朗。图3的商代晚期鹅形玉佩,为片状玉器。玉工为突出表现对象的可爱美丽,灵活运用双阴挤阳和单阴刻画的手法,从头到足糅合了介字纹(喙部)、卷云纹(腹及腿部)、圆环纹(眼部)、鳞形纹(颈部)、折铁纹(身翼部)、边缘阴刻起线等多种装饰技巧,并以镂空勾勒出头、颈及双腿,蕴含了极具时代特征的典型处理技法,使这件商代晚期的鹅形玉佩,被表现得十分华丽而又惟妙惟肖。而比照图4这件现代仿品,除了器型大致具有前述真品的影子外,在整体上却无法找到真品的那种气韵。所以产生这样的感觉,形制过于刻板工整固然是一大弊端,而在纹饰上,线条的圆滑、浅薄与做作显然构成了其之为赝品的最主要的依据。因此,殷商玉器的真伪,器型也许有时可能会乱真,但具有晚商时代风格的纹饰特征及构成纹饰的线条刻画工艺特征则很难被机械克隆。记住,晚商玉器上的一些纹饰,常见用并不一律的工具雕琢,而舒展中不失俊朗的特点,现代仿品的工艺,大致上是不能模仿到位的。      沁色:自然与妖艳         古玉的沁色,虽然千变万化,但是万变不离其宗,那“宗”便是受沁的色泽“浓而不妖冶,淡而不浮泛”,沁与玉材本质之间的关系应是水乳交融、浑然一体。图5为西周时期的龙形玉佩。这样的沁色,虽斑斓多彩却一点也没有刺激视觉的感觉。沁与本色,既有很强的层次感,又能看到合理的过渡,因此完全地融为一体,并且由于经受了岁月的消磨,其光泽也显得自然、柔顺和内敛。而同一题材的龙形玉佩(图6),其沁色就有点不堪入目的味道。如果要破解它的“受沁”破绽,那么可以这样认为:看沁痕色泽浓艳混浊,色彩单一而无层次为其一;看玉表光泽浮泛、玉色鲜亮为其二;看整体大部沁蚀严重而小部新色依然,且无过渡显得极不协调为其三。当然,材质、形制与工艺特色上的破绽,同样不经一击,那恰恰是人工作伪所形成的视觉效果。我们常说“火气”,是指光色上的新锐特征。古玉经过了千百年甚至近万年的时光积淀,这种新锐特征也即“火气”,应该早已变化为一种具有内蕴的光色,就跟一个血气方刚的青年渐趋变化成了一个和谐慈祥的老人一样,给人的感觉是温顺而又平和的。而只有因功利而急就的新玉作品,才会有这种张扬夺目的色彩表现。因此,只要稍加细察,那么即使那些被仿制得看似再像模像样的古玉,也是能让它露出狐狸尾巴的。   总而言之,在历代玉器中,商周玉器是一个非常具有生气和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