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诗书画篆 超然物外
从鲍志强先生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紫砂陶艺传统有着深入的理解和继承。他善于把在紫砂陶艺以外学到的文化、艺术方面的知识运用到创作之中,并逐步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纵观他的作品,无论在紫砂壶艺方面,还是其他形式的作品上,所反映出来的中华民族情感以及民族表现形式,都充满着超然物外的艺术神韵和引人入胜的精神魅力。
――杨永善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陶瓷艺术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陶瓷艺术委员会副主任
鲍志强先生是位具有艺术天赋,又勤奋努力的紫砂陶艺家,在投身紫砂艺术之初就跟多位名师学习紫砂壶成型制作和陶刻的各种技法,以后又不间断地用心临习书法碑帖和古人的山水画、花鸟画名作。厚实的文化功底和娴熟的紫砂陶艺技法交融在一起,使他的作品集诗、书、画、篆刻诸艺术于一体,或于壶上,或于盘上,或于案头文玩摆件上,在欣赏者面前飘散着文气、雅气和书卷气、墨香气。
――吕品昌 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陶瓷艺委会秘书长
鲍先生集陶艺家、书法家、陶刻家于一身。自己制壶,亲身写刻。所制之器,工精而不匠气;下笔似有神助,写得潇洒自如,一气呵成;刻得抑扬顿挫,仿佛掷地有声。点画轻重,刀式深浅,将壶作与陶刻装饰全盘考虑,令其相得益彰地融为一体而不可或缺,诚为妙趣横生而又天成。
――吴为山 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城雕委艺委会主任/南京大学教授
○《收藏界》:我们知道,鲍大师的艺术馆去年正式开馆了,请您介绍一下艺术馆的有关情况。
●鲍志强:在宜兴紫砂艺术发展历史上,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艺术家,梳理他们的艺术道路,总结他们的艺术成就,对于当前继承和发展紫砂艺术非常重要,也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虽然名称叫鲍志强艺术馆,其实是整个宜兴的紫砂艺术馆。艺术馆于2008年12月23日在丁蜀镇举行了落成典礼,全国政协副主席郑万通、阿不来提?阿不都热西提分别发来贺电贺信,江苏省工艺美术学会名誉理事长、原江苏省委书记陈焕友专程赶来祝贺,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清华大学工艺美术学院及地方党委、政府的领导和专家参加了典礼。
艺术馆与紫砂金粉之地蜀山毗邻,坐落在通蜀路上。馆舍建筑汲取江南水乡民居特点,兼容会馆风格,繁简有致,铺陈得当。实用面积逾3000平方米,辟有展览区、创作空间、会所等不同功能的场所,有利于集中展示创作成果和开展紫砂文化交流活动。在艺术馆落成开放之际,我的一些重要作品展览及当代优秀紫砂陶艺家作品展览同时揭幕,由我主编的一本反映紫砂七老艺人及当代紫砂名家艺术成就的图书还举行了首发式。此次紫砂精品展览共展出作品138件,包括自紫砂七老艺人以来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紫砂作品,当今紫砂名家作品悉数参展。其中,展出紫砂七老艺人作品八件,已故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顾景舟的“提璧茶具”组件首次集中展出,而在此前的相关展览上只出现过“提璧茶具”中的单壶。据说,这是首次通过出版和集中展示展现宜兴紫砂七老艺人的艺术成就及其风格特点,很有意义。
○《收藏界》:众所周知,鲍大师特别擅长陶刻装饰,能否请您谈谈当初是怎样走上这条道路的?
●鲍志强:1959年,我14岁就进入宜兴紫砂厂,首先跟民间艺人谈尧坤学雕刻,先后跟过诸葛勋、范泽林等好几位雕刻名师。后来又跟吴云根学做壶,后来又跟范泽林,在他那儿时间比较长,大约有一年多。过去在宜兴紫砂陶艺厂,雕刻属于较有文化的一种工作,所以进厂以后大家都希望学陶刻,工作也不累,又比较干净,还可学一点书法、绘画。当时年龄小,比较贪玩。后来搞刻字的人员结构调整,人数减少了,但做坯的人员就比较多,再加上企业产品结构调整,厂里把老艺人集中一个班教学生,大概有20个人左右。那个时候厂里的主要产品是紫砂壶、紫砂花盆一类,一直到1965年,厂里对产品结构进行了调整,之后就安排我再去搞雕刻,跟任淦庭老师学陶刻,一直到任老去世,我都一直在他带的这个班上。任老对我们要求很严格,我也打下了比较坚实的基础。那个时候学习的风气要比现在好得多,现在的钱好挣,有的人眼睛都放在钱上了,不是放在功上。我们做学徒的时候三年是7元、9元、12元一个月,当然那个时候钱的币值比较大,做一个壶出来有3元钱就不错了。我自己在专业学习上比较刻苦,早上临摹碑帖,画画,持之以恒地学习陶刻各方面的基本功。一直到上世纪70年代,企业逐步走上发展的轨道,政府的政策也有所扶持,那个时候,我和徐秀堂、谭泉海、毛国强、沈汉生他们在一起,把紫砂陶刻搞得还是有声有色的。
○《收藏界》:紫砂艺术从明代算起也有好几百年的历史了,前辈大师留下了许多艺术珍品,但现在又面临创新问题,能否请鲍大师谈谈如何传承与创新紫砂艺术?
●鲍志强:传承的目的就是为了创新。传承就是要继承传统中的精华,结合现代文化,进而达到升华。传承的目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