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群做你能做的,别做你想做的.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王立群做你能做的,别做你想做的   河南大学中文系教授王立群因在《百家讲坛》解读《史记》,成了继易中天、于丹之后,又一位“火”起来的“学术明星”。   2008年9月30日,王立群应“第三届福州读书月”之邀,来到了福州新华书店签售新书《王立群读(史记)之吕后》和《王立群读(史记)之项羽》。在签售活动结束以后,使我有幸与王立群教授面对面,有了这次访谈。      十三岁起当童工 苦难成为人生的必修课      1945年,王立群出生在安徽省霍山县,4岁时跟随父母到了南京,8岁时又跟着父母转到开封,一直住到现在。“祖籍山东,出生安徽,童年南京,移居开封。”这是王立群对自己人生轨迹的概括。“我的童年、少年几乎没有欢乐可言,磨难太多了。”他这样说。   小学毕业时,成绩优异的他因为“富农”这个家庭成分,不能上公立中学,只能去一家私立中学。分配到那里的,都是被打人“另册”的孩子。他们每周只能上三天课,另外三天得打工挣钱来维持在学校的日常开支。十三岁的王立群跟着同学们搬砖、提泥,拉驴子车,当起了名副其实的童工。“指头常常被砖磨破,没哭过。我不太爱哭。”提及那段苦难的经历,王立群并没有特别丰富的面部表情,只是淡定地注视着远方,似乎回到了幼年时光。   “我上了四年高中,高一的时候,祖父在山东老家生了重病,我只身一人回到老家照看祖父。那年十六岁。锄地,收麦子,种豆子、挖红薯,在野地里看庄稼,什么活都干过。当时正值三年自然灾害,吃都困难。我们家院子对面种了南瓜,把南瓜花摊在鏊子上烙一烙吃,地瓜干掺少量玉米面的煎饼,当时就算美食了。据说,最好吃的是小米煎饼,但我没吃过。”直到祖父病故,王立群才回到开封继续上高中。   1965年高中毕业之时,正是大讲“阶级”和“阶级斗争”的时代,一个“富农”的家庭背景,成绩优异的他失去了报考清华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的资格,被无情地挡在了大学的校门之外。经历一番周折,王立群被开封一所小学聘为代课教师,这一千就是7年。这7年里,王立群教过小学开设的每一门课,语文课、数学课、物理课,门门都得心应手,就连音乐、书法、美术也照样应对自如。   王立群对往事轻描淡写的描述使我感到,苦难的经历,对于有志气的人,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求学的坎坷,生活的艰辛,并没有把他压垮,相反的,因为他不得不面对时代和生活所带来的种种不幸,学会用自己稚嫩的双肩,撑起了命运赋予他的所有重担,乐观从容地适应着艰苦的环境,坚守着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他的经历让人动容,也引人深思。      等待了半生的命运拐点 从大学教授到“百家讲坛”      1978年,高考制度恢复,等了14年的王立群却因为年龄太大而失去了参加高考的机会。只有高中学历的他只好横下心来,直接投考河南大学古代文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当时报考这个专业的有80余人,只有两个录取指标,难度可想而知。毕竟皇天不负苦心人,王立群最终在众多考生中脱颖而出,以优异成绩进入河南大学,圆了自己青年时代的大学梦。   忆及这段往事,王立群动情地说,我一生的转折点就是来到河大读研,当时真有一种春桃满枝,天新月圆的感觉。一步跨出天地宽,在河大,我完成了人生的转变,找到了34年来没能找到的人生定位,找到了人生的奋斗目标和方向。   上帝是公平的。当年没有能够上清华,或许就是为了成就今天的王立群。   2006年初,央视《百家讲坛》在河南大学挑选主讲人,正在北师大参加学术研讨会的王立群,被学院要求立即赶回开封参加“海选”,课题就是《史记》中的项羽部分。“由于奔波劳累,睡眠也一直不太好,见了栏目组领导,我就要求第一个讲,讲完了好回去休息。”在《史记》中只有4行字记载的“鸿门宴”,王立群足足讲了半个小时。他笑言:“这一段,我过去讲了不下100遍。”半生的艰辛、半生的积淀,似乎都是在等待着这破茧而出的美丽时刻。王立群凭借着自己平易渊博、温文儒雅的演讲,征服了央视的编导,毫无悬念地走上了“百家讲坛”。   “我们在社会上做事情,不要做想做的事,要做能做的事。”交谈中,这句在不经意问脱口而出的话,或许正是王立群人生信念的写照。在因为历史原因而倍加曲折的求学之路上,他没有怨天尤人,毫无畏惧地向着自己的理想一步步坚定前行;在波澜不惊的7年代课生涯中,他亦没有止于平凡,在三尺讲台上浇灌着自己读书育人的理想。   正因为这一串串人生旅途上坚实的足迹,才让他在机会降临之时,一鸣惊人。      责任编辑 林公翔 4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