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医学教学课件,包含常见疾病的诊断教学,适用于大学医院教学用。
传染病流行病学
Infectious Disease Epidemiology ;目录;第一节 概 述;引言;19世纪末
微生物学创立;防治霍乱;关于传染病的发明
1546年,意大利医生费拉卡斯托罗提出,疾病可通过健康人直接与患者接触传播,也可间接传播
1677年,荷兰显微镜专家虎克在显微镜下观测到细菌
1786年,丹麦生物学家奥托.弗里德里希.米勒最早著书描写细菌;
1798年,英国医生琴纳发现接种牛痘,对天花产生免疫力
1867年,消毒外科手术开始普及
1910年,德国细菌学家埃尔利希发现一种砷化合物能杀死梅毒螺旋体
1921年,卡介苗问世
1928年,第一种青霉素用于治疗。同年,百日咳疫苗诞生;
1932年,德国化学家吉哈德.多玛克发明硫元素化合物能杀死链球菌
1935年,德国生物学家马克发现磺胺类药物的抗菌作用
1939年,美国微生物学家迪博发现抗菌素的抗菌作用
1944年,美国人发明链霉素
1955年,美国微生物学家索尔克制成脊髓灰质炎疫苗;消灭天花
脊髓灰质炎、肺结核等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1996-2004年世界范围新发和再发传染病;第一节 概述;三、新发传染病的威胁;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发现的病原体和传染病 ;续表1;续表2;与SARS做斗争;禽流感流行;人粒细胞无形体病;新发传染病的地理起源图,1940-2004年;新发传染病相对危险性全球分布;;不确定性 即不知道会在何时何地发生何种新
发传染病,给防控的准备工作带来困难 ;人群对新传染病缺乏免疫力 ;第二节 传染病的发生、发展;一、传染过程;二、病原体;破伤风杆菌;解脲支原体;沙眼衣原体包涵体;真菌; ;毒力(virulence)
病原体感染机体后引起严重病变的能力
可用病死率和重症病例比例来表示; 抗原性(antigenicity)或
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
病原体的抗原作用于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的抗原识别受体(T细胞受体、B细胞受体),促使其增殖、分化,并产生免疫效应物质(特异性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的特性 ; 病原体的变异;病原体在宿主体外的生存力
外环境中的诸多因素对病原体的生长不利
大部分病原体在体外的生存力较弱
少数病原体在外界生存力较强,如能形成
芽孢的细菌、乙肝病毒等
;三、宿主;宿主的各种防御机制; 宿主??遗传易感性;感染谱(spectrum of infection)或感染梯度(gradient of infection)
指机体感染病原体后,经过传染过程所表现出的轻重不等的临床表现;定植
感染
持续感染
隐伏
疾病
痊愈;定植(colonization) ;持续感染(persistent infection);隐伏(latency)
又称隐性感染或潜隐感染(latent infection):
病原体的一种持续性感染状态,病原体存在于某些
组织或细胞中,既不繁殖也不具传染性,不出现临
床症状;冰山现象;感染谱;感染谱的分类;第三节 传染病的流行;一、定义
流行过程 (epidemic process)
与传染过程不同,流行过程是传染病在人群中连续传播的过程,包括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经过一定的传播途径,侵入易感者机体而形成新的感染的整个过程;流行环节;野鼠; 血吸虫感染;二、传染源;(一)病人
;1、潜伏期
定义
自病原体侵入机体到最早出现临床症状这一段时间
意义
判断患者受感染时间,追踪传染源,查明传播途径
确定接触者的留验、检疫和医学观察期限
确定免疫接种时间
评价预防措施效果
潜伏期长短还可影响流行特征 ;2、临床症状期
出现疾病特异性症状和体征的时期
3、恢复期
此时疾病的传染性逐步消失,有些病人已不再作为传染源
4、传染期
病人排出病原体的整个时期
意义:决定病人隔离期限
传染期的长短影响疾病的流行
;(二)病原携带者 ; (三)受感染的动物 ; 美洲狮; 牛----疯牛病;三、传播途径;分类
空气传播 流感、肺结核
经水传播 霍乱、血吸虫
食物传播 痢疾、伤寒
接触传播 淋病、疥疮
媒介节肢动物传播 疟疾、西尼罗热
土壤传播 炭疽、破伤风
医源性传播 丙肝、艾滋病
围产期传播 风疹、梅毒
多途径传播 土拉菌病
;(一)空气传播
方式
飞沫传播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