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小奈米大商机微脂体.PPT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小奈米大商机微脂体

小奈米.大商機 微脂粒 報告人 二化四甲 吳建宏 吳正安 前言 在乳液系列中,常常看到許多護膚產品廣告含有「微脂粒」(liposomes,又譯「磷脂囊質」),一種微細的小球,可減少縐紋。微脂粒可有許多種不同的應用,在基礎研究上可用於研究生物細胞膜的的性質或是運送治療藥物。為什麼這些小圓球可吸引這麼多科學家的注意? 在希臘文的字根中,微脂粒這個字的意義即「脂肪體」(fat body)。以較精確的定義來描述則是由磷脂質所構成的中空圓球,其構成分子與細胞膜相同,因此可以使微脂粒與細胞或組織相混合。但微脂粒的另一性質是可在其內部空間填入我們感興趣的不同成分。微脂粒與細胞膜的相似性及攜帶物質的能力,使它廣泛應用在科學和工業上。 微脂粒介紹 微脂粒是1965年英國學者Alec Bangham發現的。微脂粒(liposomes)是脂質空心微球 (圖1),粒徑約0.025~3.5μm ,懸浮於水相中,脂質膜(球皮)主要是由磷脂質所構成的脂質雙層(lipid bilayers)。磷脂分子的磷酸端為親水性,脂質端為疏水性,由此形成磷酸端朝外脂質端在內之雙面親水夾層內為疏水之膜,恰似紅血球膜或細胞膜。圖二      微脂粒依其大小、性狀或製備方法不同而有各種名稱。 依型態分類最常見者為: 1. MLV (multilamellar vesicle)(多層微脂粒), 粒徑 0.4~3.5μm,一顆微脂粒內包有數個同心球,有如洋 蔥。圖三 2. LUV (large unilamellar vesicle)(單層大微脂 粒), 粒徑0.2~1μm。 3. SUV(small unilamellar vesicle)(單層小微脂粒), 粒徑0.02~0.05μm。 各型微脂粒有其適用特性,MLV有層層釋出包容物之特性(sustained release),LUV的包容性最大,可包含高分子水溶性物質,SUV很小,可穿過血管壁。 微脂粒在體內,依其本身的型態、粒徑、脂質組成、表面電荷及服用者的生理狀況、投藥部位等而有很大差異。微脂粒於靜脈注射後,在血液中至少與兩類血漿蛋白發生作用, 1) 所謂調理素(opsonins)可附著於微脂粒表面,促使其被 RES之吞食細胞噬食。 2) 高密度脂蛋白(HDL)襲擊微脂粒。藉活性蛋白之助,抽掉 微脂粒上之磷脂分子,使微脂粒破洞或崩潰,內容物漏出。 此二作用皆導致微脂粒在體內之半減期縮短。目前已研究出幾種改善之道以延長微脂粒在血液循環中之半減期,此種微脂粒稱為長命微脂粒(stealth liposomes)。   微脂粒的表面可設法接上抗體或受質,在體內發揮指向功能。針對目標細胞膜上的特殊抗原或受體,將對應抗體或受質分子接在微脂粒上,可使絕大部份的微脂粒聚集至目標細胞。    微脂粒與細胞作用的機制有數種: 1) 膜組成交換(intermembrane transfer):即微脂粒膜的 組成與細胞膜的組成中有一部份互相交換。 2) 吸著(adsorption):微脂粒附著於細胞膜。 3) 膜融合(fusion):微脂粒與細胞膜融合,將包容物送進 細胞內。 4) 吞食(phagocytosis, endocytosis):微脂粒被細胞吞 食。欲使微脂粒依期望之機制與細胞作用,則要設計 微脂粒。    由於微脂粒本身之性狀多樣且其性狀上之小差異會導致藥動學上之大差異,藥物之物理化學性質與微脂粒之關係及醫療用藥之期望特性要求不同,因此要設計合乎理想的微脂粒並非一蹴可及。 傳統微脂粒(左)與具有潛藏效果的微脂粒(右)二者的脂質膜構造不同。傳統的微脂粒在血管中,會因為脂蛋白把它的脂質帶走而受破壞。此外免疫系統中一種稱為調理素的分子,也會附著在傳統的微脂粒表面,作用如同旗幟般標識出微脂粒為外來物,促使巨噬細胞吞噬與破壞它。 潛藏式的微脂粒則因表面覆蓋了一層長鏈的PEG,而得以避免在脂質表面上被其他的分子所附著標幟,因此潛藏式微脂粒可躲避血液中的危險分子,而把內容物運達身體的其他部位。 圖四 微脂粒和細胞有四種交互作用的方式:微脂粒首先須由細胞膜吸收進入,此時它會先釋放部分的內容物到細

文档评论(0)

210519478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