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就业与财政-地方财政研究
财经活页
2009年第7期(总第127期)
辽宁省财政科学研究所
辽 宁 省 财 政 学 会 2009年4月15日
本期主题:就业与财政
[按]在全球性金融危机影响下,我国本就严峻的就业形势更是雪上加霜,成为当前经济、社会乃至政治生活中众所瞩目的突出问题和根本性矛盾。国家已经明确了“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的宏观调控目标,如何在完成上述目标过程中,使扩大就业更加受到重视并同步实现,是当前面临的紧迫任务。就业乃民生之首,属于准公共产品范畴,公共财政责无旁贷。财政和税收政策对于促进就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充分运用和发挥好财税政策工具,对于化解当前经济生活中的深层次矛盾,实现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双重目标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金融危机背景下就业形势分析
一、我国就业的基本形势
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中国就业问题面临的困难和形势与他国相比要复杂严峻得多。一方面,庞大的人口基数使每年新增就业压力十分沉重,制度转轨过程中大量下岗失业人员不断累积,由“隐”变“显”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大规模转移,多重因素叠加导致劳动力供大于求局面长期存在;另一方面,我国长期奉行的以经济总量扩张为中心的经济发展战略,并没有严格遵循比较优势原理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充分发挥自身劳动力丰富的要素禀赋优势,而是在自身资本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大力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追求赶超式发展,结果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制约了经济发展对就业的吸纳能力,并进而影响了就业—消费—增长的良性循环,导致经济结构的严重失衡。因此,尽管改革开放使中国的就业形势发生了极大的改观,1978年—2007年,我国就业人员由40152万人增加到76990万人,增长了近1倍,城乡就业人员比重也由23.7%和76.3%转变为38.1%和61.9%,但当前就业任务依然十分艰巨。据劳动保障部统计,“十一五”期间全国城镇劳动力平均每年供大于求约1200万人,农村富余劳动力平均每年需转移约900万人。另据预测,2005年-2020年,我国年均人口增量将在800-1000万人之间,劳动力供需总量存在巨大缺口且呈扩大趋势,就业增长率未能与经济增长率实现同步,“奥肯定律”明显失灵,就业弹性不断下降。(参见以下图表)据测算,我国当前1个百分点的GDP增长所能增加的就业岗位大致为70-80万个,仅为20世纪80年代该数据的1/3左右,而且就业增长的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的结构变动也并非协调一致,结构性偏离特征十分明显。
1980年-2007年经济增长率、就业人数增长率与失业率变动趋势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同时期分产业就业弹性的变化 年份 总就业
弹性系数 第一产业
弹性系数 第二产业
弹性系数 第三产业
弹性系数 1979-1980 0.35 -0.48 0.49 0.95 1981-1985 0.35 0.23 0.87 0.56 1986-1990 1.14 0.89 1.01 1.93 1991-1995 0.08 -0.38 0.14 0.66 1996-2000 0.13 0.16 0.05 0.35 2001-2006 0.10 -0.27 0.24 0.37 注:就业弹性=就业数量增长率/经济增长率
资料来源:雄健益,从日玉:“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与劳动力就业数量关系研究”,《改革与战略》2008年第9期。
二、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影响
在就业如此困难的情况下,国际金融危机使就业形势更加严峻,令人窒息。据国际劳工组织发布的2009年一季度失业报告,美国一季度失业率11.6%,为1982年以来最高。我国也并不乐观,来自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报告显示,2008年10月从业人员指数为47%(50%为临界点),创下近三年的最低点。受金融海啸冲击,我国进出口大幅下降,外需和内需锐减,经济增长速度显著放慢,就业形势也随之进一步恶化。这种就业的恶化,可以从三个层面来考察:从城乡角度来看,农村进城打工人员成为受冲击最大的群体。据农业部调查统计,因经济危机冲击或经济不景气而失去工作岗位的农民工约有2000万人。而就业岗位不足,又对城镇新增就业人口产生明显的挤压效应,最突出的就是大学生就业变得更加艰难,并成为引发社会不稳定的重要因子。从地域来看,沿海地区外向经济比重大,所受影响大于内地,珠三角地区最为严重,长三角地区次之。从行业企业来看,制造业、外商投资企业和中小企业受冲击程度最大。特别是中小企业,2008年1-9月,仅广东省就倒闭了1.5万户中小企业,绝大多数都是加工制造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由此带来的失业状况不难想象。
在上述多重因素作用下,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就业压力将异常沉重。据中国社科院研究报告,2000万春节返乡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护理综合技能(第2版)PPT课件 基本护理技术-注射技术.pptx
- 高中数学:习题2:幂函数.doc
- 电力线路迁改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完整常用版).doc VIP
- 2023年江西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英语真题及答案.doc VIP
- 初中数学:鲁教版(五四制)数学【全八册】知识点总结 .pdf VIP
- LY_T 3314-2022 皂荚培育技术规程.docx
- 钻孔简易水文地质观测规程 .doc VIP
- 2025H1全球短剧营销白皮书.pdf VIP
- 阳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雇主责任保险条款2011版.pdf VIP
- 神经重症患者感染诊治_美国临床神经医学手册(2017-2018)与中国专家共识(2017)的对比与解读.pdf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