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六届全国,年启蚀与防护科技论文讲评会论文集
Fe在双相Fe-Cu合金中的冉外氧化行为研究
李远主中牛众 吴维岁 奋
(中国科学院金属启蚀与防护研究万.金属腐蚀与防护国家重点实验室,沈阳110015)
摘要:三种Fe-Cu合金在筑分压低于氧化钢平改」分解压条件T的高温氧化结果表明.合金中同时发生了活泼
组兀Fe的内氧化和外氧化。外氧化膜为单一铁的氧化物,内氧化E巾氧化铁和金属7继承了原始合金中两相
的分布 ‘内氧化区前沿的合金中未发现Fe的贫化。这种氧化膜结构在单相合金中罕见而在双相合金中较为普
遍。认为是两组元之间有限的互溶度以及出现成分差别显著的两相91结果
对简单的二元双相合金在单一氧化剂中的腐蚀打为迸行的系统矽究表明,双相合金的腐蚀行
为比单相固溶体合金更复杂Pl其中,Fc-Cu体系两组元互溶度十分低,相互间不形成任何金属
间相,两者氧化物的热力学稳定性差别很尺,是研究双相合金氧化机制的典型简化模型 本工作
报导了三种Fo-Cu合金在只有Fe被氧化印低氧乐条件下的氧化行为
t;实验方法
实验所用Fc-Cu-YU合金,由两纯金属在氢气保护下经非白耗电极电弧炉反复炼制而成,在
930C真空退火30小时 线切割成表面积为2-3cm“的片状试样.实验前经600砂纸予磨、酒精
丙酮清洗并十燥。合金由Fe在铜中的固ii体。相和铜ixF。中的F相组成,如图1a-ce
氧化实验在H,-CO,混合气中进行 800 900℃平衡氧压分Ri控制在 10-11MPa和 10-0
MPa(M于Cu=0的平衡分解压)。在靠近试 赶用铂网作为催化剂促进反应达到T-衡.利
睿钾ii4
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SFM/FDX)及X盯 玖 汀匀J仪 月氧化样u,进行成分及组织分析
2实验结果
二种合金在两温度下的氧化增重与a.j司曲线如图7 合金的氧化速率均低于纯铁,且同一温
度下氧化速率随铜含量增加而降低。氧化寸#y中各阶段的平均M物线数速率常数见表 卜
图3为三种合金在900℃的氧化断面形貌,800℃与其基本类似 氧化膜均包括外层不含铜
的氧化铁,内部为深度不同的金属铜与FeO的混台区,,}l.re的内氧化区 但与单相固溶体合金
不同,混合区中的铜继承了原始合金中富铜金属相的分右。最后 1,}区中 Fe的单 一氧化并未在
内氧化区前沿的基体中产生铜的明显富集 这可从两金属t的体积分数与接近内氧化区前沿的基
体相比没有发生变化得到佐证。外氧化膜包括最外层较e}的不钡则的Fe,Oa,它是与气相接触的
稳定相。在FeO层中也可观察到有时特别赶的Fe30,K}V=这可能由于冷却过程中FeO向Fe十Fe,04
转变不彻底而产生。所有情况下外层纯氧化铁与混合内氧化区界面出常「规则,标记了原始合金表
面位置,表明外层氧化膜的形成源于铁的句外扩散。丁_种合金的差异在于w微结构的细节不同, .
国家 自然科学荃金资助项 目NNoi9R71050.李悉土 男.,0岁 大连理工大学材料系博士生
1999-4 上海
— 10—
第六届全国,年腐蚀与防护科技论文讲评会论文集
如FOe 和纯铜在漫合区的体积分数,外氧化层与内氧化区厚度相对的变化
图1三种Fe-Cu合金的显微组织Fe-25Cu间,Fe-50Cu(b),Fe-75Cu(c)
划叮 800℃ 900℃
1 8.88 122
F-e25Cu av 23.2 991
f 38.3 156
Fe-50Cu 4.78 40.5
i 0.45
Fe-75Cu av 0.15 〕58
f 0.12
(i):initialvalue;(av):averagevalue-(f):finalvalue
表1兰种Fe-C。合盒的氧化抛物线速率常数(1护g,cms)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