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器械不良事 件监测-监管人员培训 PPT课件.pptVIP

医疗器械不良事 件监测-监管人员培训 PPT课件.ppt

  1. 1、本文档共7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医疗器械不良事 件监测-监管人员培训 PPT课件

医学资源 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基础知识及相关技术要求 江苏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 蒋舒寒 基本概念与定义 国内外监测工作发展、现状 我国相关法规 我国监测报告管理体系 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系统及报告表填写要求 典型案例 一、基本概念 医疗器械 医疗器械不良事件 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 医疗器械再评价 医疗器械 单独或者组合使用于人体的仪器、设备、器具、材料或者其他物品,包括所需要的软件;其用于人体体表及体内的作用不是用药理、免疫学或者代谢的手段获得,但是可能有这些手段参与并起一定的辅助作用;其使用旨在达到下列预期目的:   ① 对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监护、缓解;   ② 对损伤或者残疾的诊断、治疗、监护、缓解、补偿;   ③ 对解剖或者生理过程的研究、替代、调节;   ④ 妊娠控制。 ----《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国务院276号令,2000年颁布实施 医疗器械被批准上市,只能说明根据上市前评价研究结果,其已知风险和已知效益相比是一个风险可接受的产品,但相对于整个产品的生命周期和使用范围来说,这仅仅是产品风险评价的阶段性结论。 医疗器械不良事件 是指获准上市的质量合格的医疗器械在正常使用情况下发生的,导致或者可能导致人体伤害的各种有害事件 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 1.医疗器械上市前研究的局限性 医疗器械在上市前都必须做一系列的安全性评价 ,包括物理评价、化学评价、生物学评价和临床评价。 临床评价存在时间短、例数少、对象窄、针对性强、设计与应用容易脱节、应用定位不准确、长期效应不可知、适用人群选择偏倚等问题。 许多不良事件在试验阶段无法全部发现。 2.产品的固有风险 设计因素:目的单纯、考虑单一、与临床不匹配、应用定位模糊… 材料因素:生物相容性、放射性、微生物污染、化学物质残留、降解 临床应用因素:与其它医疗器械协同、应用人群特性、使用人员的熟练程度 3.医疗器械安装或投入临床后性能退化、发生故障或损坏(如心脏瓣膜置换手术后碟片脱落) 4.标签、使用说明书中存在错误或缺陷 5.偶然因素(雷击、停电) 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 指对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发现、报告、评价和控制的过程。 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的意义 可以为医疗器械监督管理部门提供监管依据; 可以减少或者避免同类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重复发生,降低患者、医务人员和其他人员使用医疗器械的风险,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用械安全; 进一步提高对医疗器械性能和功能的要求,推进企业对新产品的研制,有利于促进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健康发展。 医疗器械再评价 是指对获准上市的医疗器械的安全性、有效性进行重新评价,并实施相应措施的过程。 二、国内外监测工作发展、现状 国外 上世纪80年代,美、欧、日、加、澳等国家和地区陆续开始建立实施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制度,加强产品上市后的安全有效性监测管理。 1992年,上述国家和地区(澳大利亚1993年加入)发起医疗器械全球协调行动组(GHTF),目标在于协调各国医疗器械管理法规的相容性,致力于减少或消除在管理法规和管理时间方面存在的技术差异。其第二工作组负责警戒报告和上市后监测。 GHTF制定指导性法规,不强求其他国家采纳,而是作为参考性指南,并最终通过当地管理程序实施。 我国 2000年颁布实施的《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第十八条规定“国家对医疗器械实施再评价和淘汰制度。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商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 2002年底,国家局开始部署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试点工作。 2004年开始,监测工作全面展开。目前全国已有34个省级监测技术机构,全国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和再评价的管理体系和技术支撑体系初步形成。 2008年12月29日《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和再评价管理办法(试行)》。 国家中心数据库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数据 《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信息通报》 ◇ 2006.1.至今,共14期 ◇ 监测国内情况 《医疗器械警戒快讯》 ◇ 2008.7.15至今,每月2期,共70期 ◇ 监测美国、加拿大、英国等政府网站发布的医疗器械安全性信息。 三、我国相关法规 国务院令 《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276号) 《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国务院503号令) 部门规章 《医疗器械注册管理办法》(局令第16号) 《医疗器械生产监督管理办法》 (局令第12号) 《医疗器械经营企业

文档评论(0)

zijingling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