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与沈从文乡土小 说的比较与分析.docVIP

鲁迅与沈从文乡土小 说的比较与分析.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鲁迅与沈从文乡土小 说的比较与分析

鲁迅与沈从文乡土小说的比较与分析 湖南怀化电大2002年秋季汉语言文学专业 满虹(021120306) 内容摘要:鲁迅与沈从文同为两个伟大的民族乡土文学大师。他们的乡土小说最典型地代表了现代乡土小说主观或客观的两种不同倾向,本文对他们的思想和艺术特征加以分析,并从“现实”与“浪漫”、“真”与“美”、“不变”与“变”、“奴性”与“人性”来论述了鲁迅与沈从文之不同。并对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作了进一步思考与剖析,并同时指出他们在反封建时代要求基础上达到的某些一致。 关键词:现实与浪漫 真与美 不变与变 奴性与人性 一、两位伟大的乡土小说作家 20年代中期,以北京为中心,出现了一个从农村生活和乡土回忆为题材的“乡土文学”作家群。这些作家从“为人生”的文学观点出发,创造了中国乡土小说。其中最突出且最具代表性的是鲁迅与沈从文的乡土小说。 “五四”时期,各种社会思潮兼容并蓄,在反帝反封建的时代要求下,为了改造中国,觉醒了一代中国人,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向西方寻找真理,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政治主张和社会思想。而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也出现了或者肯定或者否定的种种不同倾向。这种不同,必然体现在反映中国文化主要内容一农村生活的“乡土文学”中,这一点我们可以从鲁迅和沈从文乡土小说的比较中得到说明。 鲁迅七岁进入私塾,受到传统文化教育。少年时代的鲁迅,常去农村的外婆家,1893年,祖父因科场作弊案被捕入狱,鲁迅被送到农村避难。这一切,使他有机会接触了农村生活,认识了受苦的农民,培养了对农民的深厚感情。1896年,鲁迅的父亲因肺病久治不愈而去世,家道更加衰落,父亲患病期间,作为长子的鲁迅不得不经常出入于当铺和药店,受尽了社会的白眼。后来,他说:“我生长于都市的大家庭里,从小就受着古书和师傅的教训,所以也看得劳苦大众和花鸟一样。有时也感到所谓上流社会的虚伪和腐败时,我还羡慕他们的安乐。但我母亲的母家是农村,使我能够间或和许多农民相亲近,逐渐知道他们是毕生受着压迫,很多苦痛,和花鸟并不一样了。”① 与后来东渡留学和生活在革命中心的沿海地区的鲁迅不同,沈从文生长在闭塞的湘西,尽管他也受到辛亥革命和五四新思潮的影响,但更多地是接受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哺乳。因而他不像鲁迅那样以西方学说思想为武器,全面批判中国传统文化,而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取歌颂态度。表现在他的农村题材作品中,就是作为浪漫主义作家,沈从文是按照他所认为生活应有的样子来描绘原始淳朴的田园生活的。在沈从文的乡土小说中,他的叙述和平而冷静,向往善良美好的人生。几十年以后,他在回顾自己的小说创作时说:“笔下涉及的社会面虽比较广,最亲切熟悉的或许还是我的家乡和一条延长千里的沅水,及各支流县分乡村人事。”②自小谙熟沅水流域的乡俗民风、爱乐哀愁,形成了他笔下独特的湘西边地风情。 由于鲁迅和沈从文的乡土小说最典型地代表了现代乡土小说“主观或客观”的两种不同倾向,因而本文试图将两者不同的思想和艺术特征加以分析,指明其在反封建时代要求基础上达到的某些一致。 二、“现实”与浪漫 鲁迅生活在近代中国革命中心的浙江沿海地区,作者既较早遭受帝国主义的侵略,也较早接受了新思想的影响,得风气之先。就是在这儿产生了“鉴湖女侠”秋瑾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仁人志士,为了民族独立、民族自由,抛头洒血、唤醒国魂。鲁迅在东京接受新思想,参加了辛亥革命活动,以后一直站在新文化运动的前列,因此他能认真回顾中国历史,得以自觉地总结辛亥革命的历史教训,并在此基础上思考中国的现实问题。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国家,可是占人口最大多数的农民及生活期间的广大农村,长期以来却被文学所“忽略”。虽然也有极少数诗词小说把农村和农村生活“挂带”几笔,那也不过是充当文人骚客及官场失意者的隐居之乐的陪衬或者“太平盛世”的点缀而已,因而都是美化了的,歪曲了的。农村社会生活的真相,农民的内心世界,是鲜为人所注意,文学作品中从无反映的。鲁迅的作品《呐喊》和《彷徨》所展示的是从辛亥革命前夕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前10几年间中国社会生活的画卷,称得上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一面镜子。辛亥革命、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五四运动、北洋军阀统治等等一系列重大事件,在鲁迅的作品中都有艺术的反映。鲁迅以清醒、深邃的现实主义笔触,揭露了“上层社会的堕落和下层社会的不幸”,将病态的社会赤裸裸地暴露出来,以“引起疗救的注意”。③《呐喊》和《彷徨》充分表现了在封建制度和封建宗法势力长期统治下,农村贫穷、破败、凋敝的景象以及农民遭受残酷经济剥削和精神奴役的悲剧命运。通过对闰土、阿Q等落后、愚昧、麻木的穷苦农民形象塑造,说明了中国民主革命中农民问题的严重性;通过对单四嫂子、祥林嫂、爱姑等妇女形象的刻画,表现了对劳动妇女悲惨命运的同情。这些作品,鲁迅都运用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力图再现20年

文档评论(0)

zijingling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