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宜春—新余一带岩溶基本特征及发育规律分析研究.pdfVIP

江西宜春—新余一带岩溶基本特征及发育规律分析研究.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江西宜春一新余一带岩溶基本特征 及发育规律分析 刘细元,马振兴,杨永革 (江西省地质调查研究院,江西南昌向塘330201) 摘要:宜春一新余一带,可溶岩地层总厚度近2000m,受岩性、地质构造、地形地貌及新构造运动的影响,岩溶 地质现象发育。岩溶形态类型丰富,主要有溶沟溶槽、石芽、溶蚀洼地、漏斗、落水洞、伏流暗河及隐伏岩溶。文 章全面阐述了研究区岩溶的形态类型及其分布特征,分析和总结了岩溶的发育规律。这对区内的城镇规划建设、确 保岩土工程和城镇供水安全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岩溶形态岩溶特征发育规律宜春一新余 研究区位于江西省中西部,是省区内城镇分布较密集的区域之一。该区处于萍(乡)~乐(平) 构造带西段,南邻武功造山带。发育可溶岩地层主要为(图1):石炭纪大埔组和马平组,二叠纪栖 霞组、小江边组、茅口组和长兴组,三叠纪早世青龙组¨1,累计总厚度近2000m,分布面积占全区 总面积20%以上。主体构造线多呈北东向一北东东向,地层挤压褶皱强烈,断裂发育,可溶岩地层 与非可溶岩地层相间出现,呈条带状展布。地势北西高,南东低,山脊走向与区内主体构造线方向 一致。区内发育的各种岩溶地质现象是环境地质问题调查评价的主要内容之一。查明区内岩溶的分 布、形态特征,探讨和总结岩溶的发育规律,对于城镇规划建设和确保岩土工程安全比’”’乱“’吣-驯 及城镇供水安全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图1宜春—新余地质略图 sketchin mapYichun--Xiyu FigI.Geological Tr三 1.可溶岩分布区;2jE可溶岩(碎屑岩)分布区;3.松散沉积物分布区;4.地质界线;5.断层;Q·第四系;K·白垩系t D2+3-泥盆系中一上 叠系上统;J.侏罗系‘P2c.长兴组;P21.乐平组‘Plm.茅I:1组;P,x.小江边组;Piq一栖霞组;C2m一马平组l 统;z一震旦系 国家地质大调查项目:江西省主要城市环境地质问题调查评价(编号:1212010540303) 作者简介:刘细元(1958一),男,汉族,江西高安人,高级工程师,从事区域地质和环境地质调查工作, E-mail:jxlxyl08@126.tom 717 1岩溶基本特征 1.1地表岩溶形态和特征 溶沟溶漕及石芽:常发育于可溶岩裸露区山坡的中上部,但规模较小。石芽高度一般为0.5~2m, 最高可达5m以上,溶沟溶漕深多在2~3m之间,排列方向与岩层走向和节理裂隙发育方向一致(即 北东向、北东东向)。当可溶岩表面有残坡积物覆盖时,石芽发育尤为完好,呈犬牙状和竹笋状,高 度可达3m以上,它的形成主要是因为上面覆盖的残坡物具有较大的孔隙度和渗透性能,对灰岩表 面产生较长时间溶蚀的结果‘…。 溶蚀洼地:分布于分水岭地带及两侧山腰和坡脚,常为负地形,受可溶岩出露宽度的控制,形 态呈不规则的条带状和似椭圆状。长100~400m,宽50~150m,深lO~20 m,部分大型溶蚀洼地 长800~1000 m,宽70~200m,深15~30 m。洼地长轴方向与地层走向一致,呈北东一北东东向。 洼地底部较为平坦,常有第四系松散堆积物覆盖。 1.2地下岩溶形态和特征 漏斗:多分布于分水岭地带及其两侧山坡的中、中上部,常沿垂直裂隙发育,局部沿倾斜的层 面发育。漏斗呈倒锥形碟形、上大下小,直径30~80m,深30~50m,最大直径可达200m,深100 m,小型碟形漏斗的直径15~20m,深5m左右。漏斗底一般都发育有落水洞,多为粘土碎石覆盖。 少数大型漏

文档评论(0)

精品课件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