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死译-玉溪师范学院网络教学
翻 译 制作: 李 明 外语学院 2009年9月 教学大纲(参看网络课程) 一、描述 二、课程性质、任务 三、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四、课程的基本内容 五、课程的教学要求 六、课程学时分配 七、考察要求 八、课程主要参考书 课程教学标准(参看网络课程) 第一部分 前言 一、基本理念 二、设计思路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 第四部分 课程实施建议 课程教学标准(参看网络课程) 第一部分 前言 该课程为专业英语的主干课程之一,由翻译理论和实践两部分组成,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为理论基础,将“语篇”作为一个理论概念引入翻译教学。翻译理论主要包括翻译过程中对原文旨意、风格的分析与理解, 翻译的功能, 以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为主的各种翻译方法, 翻译与文化的关系, 翻译的标准等等。翻译理论部分的教学目的是, 使学生通过系统的翻译理论学习, 对国内外影响较大的翻译理论、流派、代表人物有系统的了解, 为今后的翻译实践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 翻译实践部分的主要内容是进行与翻译理论同步的翻译实践,使学生通过大量不同文体语料的实践了解和掌握各种翻译技巧的具体应用, 增强对中、英语言和文化差异对翻译影响的认识, 进而提高实际翻译能力。 课程教学标准(参看网络课程) 第一部分 前言 一、基本理念 翻译首先是原文语篇理解,继而是译文语篇再现 。它是建立在文本整体意义上的转化,寻求的是整体意义上的对应,即从整体上认识理解原文语篇的内容,形成一个整体的概念,再将此概念用译文语言表达,使译文语篇意义完整、内容连贯一致,语言形式自然流畅。因此,本文所指的翻译过程中的语篇意识也就是整体意识,即从语篇整体把握原文、理解原文、再现译文。 语言的交际单位是语篇,翻译是一种带有交际目的的行为,因此应将语篇确定为翻译的基本单位,译者也应从词、短语、句子的束缚中摆脱出来,把原文语篇所含的信息通过译文传递给译文读者,如果忽视了原文语篇,译文就不能达到成功交际的目的。因此,译者要把翻译的篇章当作一个整体来对待,要以追求原文语篇与译文语篇之间的整体语义对等为翻译目的。而所谓的语篇意识(textual consciousness)就是要求译者将视野从词、句扩展到句群,进而扩展到篇章,重视语篇分析和语用意义(原作者通过语言所传达的意图、思想感情等)。在翻译过程中,除了考虑原文和译文两种语言体系外,还要考虑语言体系之外的各种制约语言转换的因素,要把翻译对等的概念建立在语篇和交际层面上,从整体上分析原文和译文,进行语篇翻译。 语篇翻译实际上是语篇语言学与翻译这两个不同学科的综合,是语篇语言学在翻译实践中的运用。语篇语言学又称为语篇分析,是60年代逐渐发展起来的年轻的学科,它吸收了包括语言学、符号学、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学、文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慢慢形成了一个专门研究交际中语言使用情况的涉及多个学科的学问,它不再限于研究语言本身,而是把视野扩大到了语境和语言的交际功能。翻译实践由来已久,而对其进行较为系统的理论研究的翻译学却是一门年轻的科学,需要吸收其它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及其理论以发展和构建自己学科的研究方法。因此,20世纪90年代,西方学者纷纷把语篇语言学(或语篇分析)理论引入到翻译研究领域。翻译和翻译研究的视角已经摒弃了把句子作为中心的模式,一种强调语篇重要性的新模式正逐渐形成。 语篇翻译是一个范围很大的概念,我们所指的语篇应该涉及各种各样的概念,因为翻译不仅涉及语言问题,也涉及世界知识、预设、推论、文化以及思想意识等等。译者必须是一个真正的文化人,要有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把不同文化加以比较。 课程教学标准(参看网络课程) 第一部分 前言 一、基本理念 二、设计思路 以往使用的大纲是在知识传授为目的下编写的,已不适用创新教育的理念。课程标准则注重了文化教育上的专业教育,注重了知识、能力、素质三者的全面教育,注重了教师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终生学习能力,注重了在教育目标明确前提下充分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一)关于目标 结合翻译的课程特点,该标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几个方面作出进一步的阐述,以“了解、理解、掌握、灵活应用”等作为刻画知识技能的目标动词,以“经历、体会、探索”等作为刻画教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动词。 知识技能目标了解能从具体课文例句中知道或举例说明对象的有关意义;能根据对象的特征,从具体情境中识别这一对象。理解能描述对象的特征和由来;能明确地阐述此对象与有关对象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掌握能在理解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2014年三季度发生重大生产安全事故责任企业-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doc
- 2011级PPT作品17班滕翔宇.ppt
- 2011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信息化教学大赛获奖-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doc
- 2014苏州市属医疗卫生事业单位招聘笔试备考指导-浙江中公教育.ppt
- 2016年工业转型升级强基工程重点方向汇总表.doc
- 41.食用菌液体菌种发酵制备技术-河北经合网.doc
- 2016版居民医保协议-鞍山市社会保险局.doc
- 3Agilor企业管理器-安捷(Agilor)实时数据库-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doc
- ASTREE味觉指纹分析仪操作简明步骤系统启动前请确认windows系统.doc
- 50篇养生集-通知.doc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