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学 试论中国稻作的起源.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考古学 试论中国稻作的起源

试论中国稻作的起源   郭文韬/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遗产研究室 提 要   中国稻作起源问题,是多年来就有争议的问题。前苏联学者瓦维洛夫,认为印度是水稻起源的中心;日本学者星川清亲也认为水稻栽培起源于印度地区;日本学者渡部忠世则倡导水稻起源于印度阿萨姆至中国云南一带山地的学说。中国学者对作稻作起源问题,也有不同看法。由此可见,中国稻作起源问题,不论是国际和国内都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我认为,要解决水稻起源问题,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其一是从自然条件上看,必须具备水稻生长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并且有普通野生稻的分布;其二是这一地区的考古发现,从年代序列上还是从文化谱系上看,都具有连续性;其三是这一地区发现的史前稻作遗存,在年代上应是最早的,并且有相同类型的遗址在相近地区不断被发现。本文就以上几方面,对中国稻作起源问题作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中国稻作起源和最大可能地区是长江中下游。   关健词:中国 稻作 起源   科学研究结果表明,栽培稻的祖先是普通野生稻,因此,普通野生稻的分布是栽培稻起源的物质基础;考古发掘的史前稻作遗存,是稻作起的实物证据,但是,这些稻作遗存的文化谱系必须具有连续性,同时其稻作遗存又必须是最早的。下面,我们就分别探讨这几个基本条件同稻作起源的并系。   中国普通野生稻的分布和稻作起源  中国境内分布有三个野生稻种,即:(1)普通野生稻种(Oryza perennis);(2)疣粒野生稻(Oryza meyeriana);(3)药用野生稻(Oryza officinlis)。世界公认的亚洲栽培稻的祖先种是普通野生稻。因此,我们在这里只讲普通野生稻的分布。 中国古代文献上所载野生稻的分布地点,大约从长江上游的四川渠州,经中游的襄阳、江陵,到下游的太湖地区(包括浙北、苏南),折向苏中、苏北和淮北,直达渤海湾的鲁城(今沧州)。从纬度上看,约为30°38.5′;从经度上看,约为107°122。 中国现代普通野生稻的分布范围,大体上是南起广东海南岛崖县(北纬度8°09′),北至江西东乡(北纬28°14′)西自云南盈江(东经97°56′),东至台湾桃园(东经121°15′)。 从古今普通野生稻的分布上看,古代野生稻的分布,比现代还偏北10°以上。 需要着重指出的是,凡是有普通野生稻分布的地区,才是稻作起源的基础和前提,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所有有普通野生稻分布的地区都能成为栽培稻的起源地,而是人类的发展已经进而入农业门槛的地区才是稻作的起源地。 在中国进行的大规模野生稻考察结果表明:(1)在已收集到的3733份普通野生稻材料中,虽然可分为直立、半直立、倾斜和匍匐四种株形,但全部是多年生类型;(2)已知绝大部分(97.2%)普通野生稻生长在海南岛、两广、湘赣和福建大陆区,云南仅在南部的景洪、元江等有少量分布;(3)云南的普通野生稻分布与华南大陆不连接,中间隔开了数百公里宽的无普通野生稻的山岳地带,贵州尚未发现普通野生稻。云南的普通野生稻可视为印支半岛野生稻区的北缘;(4)长江中游的江西东乡和湖南茶陵是目前普通野生稻的北缘,而且面积很大;(5)在江苏北部连云港、滨海县一带,历来存在着自生自长的粳型撸稻,据研究,鲁稻如果不是原始型的粳稻,也是具有粳稻特性的杂草稻,有的学者还认为是粳型野生稻。古气象学的研究,揭示新石器时代长江中下游的气候较现在温暖潮湿,其温度约高3-4℃,降雨量多800mm,大致接近现在广东、广西的亚热带气候,适于野生稻的生长。太湖地区有数十处遗址发掘出大量亚洲象、犀牛等骨骸和化石,其年代距今已有六七千年。由此可见,在七千年前,长江流域一线及太湖流域(即北纬30°-32°)等广阔的平原、沼泽、河谷丘陵地区都曾经有栽培稻的始祖-普通野生稻的分布。因而这些地区从普通野生稻的角度来说,都具有演化为栽培稻的可能。 对中国史前时期稻谷遗存谱系的分析 中国史前时代的稻谷遗存,据初步统计有109处,其中长江下游有35处,长江中游有47处,长江上游8处,黄淮流域 9处,闽粤台10处。我们 对这些稻作遗存的谱系进行以下分析: 从史前稻作遗存的文化谱系上看,大体上可以归纳为下列各谱系:   彭头山-皂市下层-大溪-屈家岭文化谱系     彭头山文化的稻作遗存   在这一文化谱系中,能够代表稻作文化初始阶段的文化类型,当首推彭头山文化。据放射性碳素断代,距今9100±120年。彭头山文化主要分布在洞庭湖西北的澧水流域,现已确认属于彭头山文化的遗址已有10佘处。该文化遗址已发现有聚落遗址,以彭头山遗址为例,是一处具有相当规模的定居聚落,其下层显露的残存居室、灰坑及墓葬表示了一定的布局规律。彭头山文化时期的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而陶器一般认为是用于炊煮谷物性食物的用具;其生产工具以打制石器为主,磨制的石器较少。由于其石器以砍砸器为主,这正是火

文档评论(0)

zhuwenmeijial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65136142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