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新闻摄影”侃谈
1999年5月13日,由《中国青年报》和佳能公司联合主办的“1998年度十佳青年摄影记者”颁奖活动在北京举行。获奖者除新华社记者刘宇(正在南联盟采访)未出席外,其他获奖和提名者都会聚北京。
藉此时机,我们编辑部也邀请了几位“十佳”和“提名”。《武汉晚报》邱焰有采访任务在“茶座”召开前赶回了武汉;《中国日报》徐京星在颁奖会后立即返回了香港;卢北峰本已答应前来,但报社的工作又让他错过了一次“神侃”的机会;新华社军分社的李刚也因故未能光临,于是本来想办得隆重一点的“座谈会”,后来只能成为“小聚”了――这些排除万难,参加本期茶座的记者是:《中国青年报》摄影部的后起之秀柴继军、原《中国青年报》记者现已转投《北京青年报》的程铁良,还有从广州赶来的《新快报》的两大“名记”宋布军和李洁军。本刊编辑王大莉、那日松、吴砚华也参加了座谈
话题还是从“ 十佳评选”开始――
程铁良:我觉得有些人对评选出来的“十佳记者”有一点误解。一出去,就有人说,呦,你是“十佳记者”。实际上,他往往忽略了前面的几个字“1998年度”,包括以前的“什么什么年度”。所以说“十佳记者”只能代表这个主办单位评选的一个年度的“十佳记者”。这和各行各业每年评选出来的先进工作者是一个道理。所以说也没有必要把“十佳记者”这个荣誉看得多么光芒四射。
主持人:就你们这个职业摄影记者的圈子而言,你们觉得评出来的这些人是不是确实比较出色呢?还是有更好的没有评出来,或是有的人有好作品但是没有参加?
宋布军:有可能有的人没送,从后面参赛者的名单就能看出来。但是,评出来的这十个人应该说还是可以的吧。
程铁良:从参赛的人选当中评出来的这些“十佳摄影记者”还是有一定代表性的。今年参加评选的摄影记者是97位,你想,全国有多少个摄影记者?有很多记者都没有送稿,有可能没送稿的记者当中就有高水平的。
主持人:铁良,你是以《中国青年报》的记者参加“十佳”评选的,不过你现在已经身在《北京青年报》了,谈谈你怎么从“中青报”这种“大报”跑到“北青报”这种“小报”去了?
程铁良:有的人说我是从高处向低处走,“中青报”是大报,“北青报”是地方报,前几天听说“北青报”发行量突破了50万,你说它是大报还是小报?我想换一种思路和环境,打破原来的思维定式。“北青报”的操作空间也相对大一些。
李洁军:报纸市场化现在已经非常普通了,就不存在中央大报和地方小报的问题。老宋就经常对我们说,没有小报纸只有小记者。你自己就把自己看成小报纸、小记者,那你永远也走不出去。比如,北京的新闻,我们照样来做。
程铁良:市场化的趋势不可挡。
主持人:“北青报”反映的内容很贴近百姓生活。
程铁良:对。我们的总编辑给我们的定向是两个贴近:一个是贴近生活,一个是贴近百姓。所以图像表现的也是这些东西。
我记得有一次,我拍了三个在四川大凉山志愿服务的姑娘,这三个姑娘分别来自日本、美国和台湾,她们在那里教书,已经四年了,当时我给这组照片起的题目叫“世界有爱”。到主编那儿就枪毙掉了,说不行,这题目太虚,太宏观,必须起一个实实在在的题目。后来,就起了一个叫“大凉山里来了志愿者”。所以很多题目就非常口语化,通俗化。
主持人:这种贴近百姓、贴近生活的的新闻事件,可能很多摄影爱好者更容易捕捉到。
程铁良:实际上有些爱好者如果对他在技术上稍微训练以后,就可以拍到好照片了。“北青报”在选择图片时有一个特点:你能把这个事件记录下来就可以了。比如这个地方着火了。可记者没能赶到,那你把这事完整地拍下来了,拍摄技巧也许不精道,没关系,你的片子第二天就能上报。
李洁军:有过这样一件事:一栋大楼失火,一个读者在第一时间拍到了,而且拍得非常好,他第一时间就想到了报纸,他给我们热线打电话,热线就呼我,我说,你立刻让这个读者把胶卷送过来,我给他冲洗,给他报销路费,另外我还给他胶卷,还给他开稿费。这读者一听,很高兴,打个的就来了。我马上冲洗,照片出来了,我留下照片,底片还给他,并且报销了路费,给了他三个胶卷,并告诉他,稿费照开,一张照片开三百。
很多摄影爱好者没有这种意识,但是有人就长期被报纸熏陶得有这个意识。
宋布军:对于一个爱好者来说,他首先应该热爱生活,理解生活,这样才能对他周围的生活有更深刻的认识,才能够拍得更好一点。
柴继军:说到贴近生活,我觉得这是一个挺深的问题。纯粹的爱好要比职业摄影师对摄影看得更神圣一些,因为这种情况下,他的功利色彩少。摄影记者摄影是为了工作,是任务。国外好多人拍照片,我看好多是在一种特别自由的状态,完全是一种娱乐,为了享受或表达一种观点。这种状态特别难得,至少在中国还没有形成这种气候。前些天我到“少年报”看他们的比赛照片,
文档评论(0)